從模仿游戲中培養責任感
《怎樣做才不會寵壞孩子》的作者、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專家理查德·布羅姆菲爾德在書中寫道,如果你的孩子從未做過家務,那么從今天開始讓他們學著做起來也為時不晚。上海的小黎回憶,女兒2歲左右的時候,開始產生強烈的模仿欲,看到大人在做家務,她也有樣學樣,感覺像是一場游戲。因為平時聽的故事或兒歌里也有愛勞動之類的詞句,女兒一邊做會一邊說,自己是愛勞動的好寶寶,讓她頗感意外。
小黎的女兒在洗菜。
“其實我們并沒有刻意讓她做家務,但是從疊自己的衣服、幫忙拿東西、洗菜到掃地、拖地板、倒垃圾、包餛飩、遛狗、擦灰……女兒都愛做,只要沒什么危險又是她力所能及的,我們都會給她嘗試。我覺得孩子做這些不需要鼓勵,她覺得自己能幫上忙,你對她說謝謝,就足夠了。”作為媽媽,小黎反而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如爸爸好,“爸爸更有耐心,從各種自我服務開始教,比如洗臉、洗腳、擰毛巾、穿脫衣服之類的。現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屬于依戀父親的階段,似乎更愿意聽爸爸的話。”
如今像小黎這樣的家庭并不少見,他們認為孩子天生有一種全能感,做家長的應該耐心教他們怎么做才能做好,而不是給他們貼上“瞎搗亂”的標簽,也很忌諱在孩子做了一半的時候,搶過來說“好了好了我來吧”,會傷害他們的自信心。
兩個男孩的媽媽嘉禾也是教孩子做家務的支持者和實踐者,在這過程中發生過很多讓她哭笑不得的糗事:“有一回,我讓寶寶跟我一起刷馬桶,他很有興趣地刷刷刷,我趁機蹲下來擦衛生間地板,過了一會兒就感到脊背一陣冰涼,原來他已經抽出馬桶刷,放到了我的背上……但我還是笑著說:做得很好,不過刷好了要叫媽媽,別直接拿出來。”在嘉禾看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包括在言語上和行為上讓他知道,他有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自己做,或是求助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