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孤獨癥患兒男女比例為4.7∶1
一項針對全國8個城市共12萬多名普通學校小學生的篩查顯示,孤獨癥的患病率達到0.41%,就是每千人中有4.1人患孤獨癥,而且這些孩子的老師和家人基本都沒有意識到孩子可能患病。
11月7日,“IMFAR亞太區(qū)孤獨癥論壇——上海2015”在上海舉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副院長王藝透露,由兒科醫(yī)院牽頭全國11家單位開展的最新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孤獨癥患兒的數量遠遠超出此次的預計,孤獨癥的早期篩查急需在18個月到3歲以下的兒童中推廣。
據了解,此次篩查特地選擇了普通學校,事實上已經不包括在特殊學校上學和被關在家里的孤獨癥患兒,但數字依然驚心。兒科醫(yī)院牽頭全國11家單位對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哈爾濱、溫州、長沙等8個城市的127000多名兒童進行孤獨癥篩查,共有3萬個孩子初篩為陽性,最終有1300多個孩子確診有問題。這意味著,在正常學校中就讀的6~12歲學生中,孤獨癥的患病率達到0.41%。這些孩子在老師和家長(微博)眼里,大都顯得性格孤僻、內向,甚至有些行為怪異,語言能力欠佳,但也有少數孩子會在某些方面顯得異乎尋常的聰明,偏科十分嚴重。
篩查顯示,在這些孤獨癥患兒中,男孩遠超過女孩,男女比例為4.7∶1。王藝表示,孤獨癥患兒的共患病率達到40%到60%,大都伴有有抽筋、癲癇、刻板樣的動作,還有相當大部分有便秘、消化不良以及睡眠障礙。
“興趣狹窄,社會交往差,刻板行為是孤獨癥三種主要特征。”王藝,直言孤獨癥一般要發(fā)育到18個月,有了語言、完整的情感、社會交流等能力后,其障礙才會被家長或專業(yè)人員發(fā)現(xiàn),而一些輕度和早期的孤獨癥則發(fā)現(xiàn)得時間更晚。目前,明確的早期干預和科學的干預手段對孤獨癥患兒的發(fā)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回到正常的人群當中,但超過6歲后,患兒就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可能終身患病。
王藝表示,與此相對應的是,目前具有診斷孤獨癥能力的醫(yī)師非常緊缺。“18個月到3歲的階段,孩子都要在社區(qū)醫(yī)院參加體檢,如果能夠在這一階段同步做孤獨癥的篩查,有利于患兒的早期發(fā)現(xiàn)和早期治療。”(記者 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