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心理醫生”通常是如何培養的?
以上這些專業人員無論名稱如何叫,但是要從事心理咨詢或治療工作,均需要一個類似的選拔與專業培養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如下:
第一, 選拔
合格的心理醫生在進入職業培養過程前,需要有基本的選拔:
(一)獲得國家教育部認可的心理學專業的學士學位(第一學位);或(2)獲得國家教育部認可的醫學學士學位(第一學位);或(3)獲得國家教育部認可的心理學專業第二學士學位,并提供國家教育部認可高校的心理學系以下課程的修課合格證明: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統計、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或(4)獲得國家教育部認可的其他學士學位,并提供國家教育部認可高校的心理學系以下課程的輔修合格證明: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統計、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
(二)沒有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嚴重的人格障礙、精神病、躁抑癥;
(三)在識別他人情緒和認知的能力上沒有嚴重缺陷,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內省能力、共情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第二, 專業培養
一個合格的心理醫生培養過程包括四個部分:
(一)課程:主要學習基礎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咨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大約需要30-40門相關課程(900-1200課時)的學習(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階段);
(二)實習:在老師的督導下至少從事1-2年(200小時以上的個體心理咨詢)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實踐;
(三)接受自我體驗:就是接受心理治療,這個是合格的心理醫生為了從事這個職業必須要接受的一個特殊的培訓過程,因為只有接受了足夠的心理治療后,心理醫生才可以覺察自己的問題,不把無意識中的個人問題帶入自己的心理咨詢工作中,就像外科醫生進入手術室要做好消毒一樣。在德國,凡是要從事心理咨詢或治療工作的人,都至少要接受200小時以上的自我體驗,否則拿不到從業執照。
第三, 繼續教育
這個是心理醫生保持職業能力和資格的必要途徑。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是一個要求很高的智力工作,行業的發展也非常迅速,心理醫生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和新方法,需要經常接受專業學習和督導,同時通過各種專業活動(被治療、團體互助小組等)保持自身心理健康。
第四, 職業倫理監控
對職業倫理的學習和遵守是一個心理醫生在整個職業生涯期間都需要做的。在美國和歐洲,對心理醫生的職業行為都有嚴格的倫理規定,中國大陸這個方面剛剛起步。
從以上流程不難看出:培養一個合格“心理醫生”的困難程度與培養一個心臟外科醫生的困難程度是相當的。
我國大陸的“心理醫生”都在哪里?
“心理醫生”在中國屬于一個21世紀的新興行業。自2002年國家勞動部設立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考試后,大陸范圍內獲得勞動部“心理咨詢師”職業證書的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但由于他們多數專業受訓不足(一般僅接受過3-6個月的短期應試訓練)、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真正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過程的心理咨詢師可謂是“鳳毛麟角”。
目前,我國大陸從事“心理醫生”工作的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在各個地區的精神衛生中心、各級醫院臨床心理科的醫生。這些業人員大多數是醫學背景,少數具有衛生部認可的“心理治療師”資格。他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各類精神疾病患者,服務形式目前主要以精神科診斷以及藥物治療為主。在我國不足2萬名精神科醫生中,僅有少數精神科醫生系統接受過一些較好的心理治療的專業培訓(如知名的有:德中心理治療學院的各類培訓班(簡稱中德班)、中國——挪威精神分析培訓班、香港林孟平教授主持過的心理咨詢博士生研修班,中美精神分析協會CAPA培訓班等),能夠進行比較規范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但是這些醫生的人數不多,其余的都只能“見面就開藥”或者對求助者做“教育工作”。
第二類就是各大學心理學系的教師或心理咨詢中心的從業人員。他們多數具備心理學或教育學知識,理論好于實踐,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學生為主的各類神經癥患者,服務形式主要是心理咨詢或輔導,但除了少數參加過上述的較為系統的心理治療實踐性的培訓外(如上述的培訓項目),多數人缺乏系統專業的培訓,面對大多數心理障礙的患者,沒有深入治療的能力,有的人甚至做的就是“政治思想工作”。
第三類是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公司或者心理熱線。這些機構的從業人員目前人數較少,但有增加的趨勢,他們知識背景比較混亂,主要來自教育學、社會學、哲學、文學、管理學、商學、法學、傳播學等各種不同的背景,有的甚至不具備高等學歷(但一般具有勞動部頒發的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他們的服務形式主要是心理咨詢和熱線服務,其服務對象主要面向有心理問題的社會人群,而服務質量也最為參差,出現極端的職業道德問題情況也最多(如利用求助者滿足自身的各種心理需要、甚至與求助者發生性的關系等嚴重違反職業倫理的行為)。目前僅有極少數在中國大陸私人開業的從業人員具有較好水平,但是私人開業在中國大陸尚不具有法律依據,一般都是掛靠在某咨詢機構從業。
如何識別你的“心理醫生”是否專業合格?
當今的中國,買牛奶的時候要需要消費者睜大眼睛,找心理醫生的時候也一樣。那么,如何識別你的心理醫生是否專業合格呢?可以通過以下方面識別:
第一, 學歷及專業課程的學習:一般來說,獲得心理學或醫學本科及以上學位、再加上較為系統的心理咨詢或治療專業課程的學習,這個是做一個合格心理醫生的先決條件,前者證明其有學習能力,后者證明其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
第二, 接受專業督導和實習的經歷:合格的心理醫生在其專業受訓經歷中,必然有較長時間的實習和接受督導的過程,一般不會少于1年(200個做心理咨詢的小時數)。指導其實習的督導老師應該是在業界內被認可的,因為好的師傅容易帶出合格的徒弟。
第三, 接受自我體驗的小時數:無論這個心理醫生多么聰明或有名,接受心理治療(被治療)是必須的。一般來說,一個心理醫生接受心理治療的小時數與其對人對己的心理覺察能力是呈正比的,這是一個合格心理醫生的必要能力。在大陸,接受過較長時間心理治療的心理醫生是很少的,因此這個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判斷標志。如果一個心理醫生告訴你他從來沒有“被心理治療”過,那么你還是不要走進他的診室為好。
第四, 是否被專業社團認可:通俗的說,是否為這個職業的“圈內人”。因為“圈內人”多遵守職業倫理(如果嚴重違反職業倫理就會被清除,這是非常沒有臉面的事情)。目前比較可靠、有口碑的專業社團是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注冊系統(www.chinacpb.org)。被這個專業社團接受是需要較高要求的,并且要遵守職業倫理,因此凡是能被這個系統接受的心理醫生一般比較可靠,至少不會對求助者“亂來”。比如:由于職業倫理的限制,心理咨詢師一般不會給自己的親戚和朋友做所謂的心理咨詢或治療,在行業內叫做“避免多重關系”。在被媒體參訪或參加公眾媒體活動的時候,說話會很小心,會避免談及自己來訪者或患者的私人信息,更不會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從事催眠、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專業工作,因為這樣無法保護來訪者的隱私,甚至會對來訪者或患者帶來傷害。
記住:合格的心理醫生會提供或告知求助者他的學歷、專業受訓背景(包括被治療的時間)、專業資質以及收費標準等詳細信息,而獲知(并在心理醫生幫助下有效理解)這些信息是求助者的基本權力。如果這些信息你無法從你的心理醫生那里得到,那么還是不要去冒險的好。誰想被送進“手術室”后無法再健康地回到親友身邊呢?
附:你有權力了解你的心理醫生的如下信息
1、 學歷背景:本科專業?研究生專業方向?
注:本科是心理學或臨床醫學最好,研究生是臨床心理學或者咨詢心理學方向最好。
2、 專業受訓背景:是否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有哪些?
注:系統接受過以下培訓的更好:德中心理治療學院的各類培訓班(簡稱中德班)、中國——挪威精神分析培訓班、香港林孟平教授主持過的心理咨詢博士生研修班,中美精神分析協會CAPA培訓班,或者被以下有口碑的國際組織認可的培訓項目: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國際心理治療聯盟(IFP)、美國心理咨詢協會、美國心理學會咨詢心理學分會、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分會。
3、 這位心理醫生被個體督導的小時數?被團體督導的小時數?督導有哪些是被行業認可的督導師?
注:系統接受過被權威專業社團認可的督導師(名單見:www.chinacpb.org)的個體督導的小時數越多越好,其次是團體督導小時數。
4、 這位心理醫生在督導下實習的咨詢或治療小時數?(指和病人面對面做咨詢的時間)
注:越多越好。不應該少于200個督導下與病人面對面做咨詢的時間。
5、 這位心理醫生自我體驗(被心理治療)的小時數?(與他的治療師面對面做咨詢的時間)
注:一般來說越多越好,好的心理醫生被治療的小時數不會少于200小時;完全沒有此項的最好不要接受其服務。
6、 這位心理醫生的專業資質?
注:具有國家勞動部頒發的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不能成為考慮指標,因為他們通常僅僅具有3-6個月的應試性培訓,不具有連續從事心理咨詢的能力。通常判斷心理醫生合格與否需要看1-5的問題是否可以。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注冊系統(www.chinacpb.org)被認為是行業內的ISO-9000(質量認可系統),如果是其被認可的注冊心理師或督導師,更具有專業質量,同時他們接受《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倫理守則》的約束,會按照這個倫理守則做專業的事情,如果出現倫理問題也有專門的“倫理工作委員會”進行調查核實給予相應處分。
附2:初次見面的時候,求助者對心理醫生的觀察也是一個指標
遇到以下情況可以立即判斷出這個心理醫生不夠專業:
(1)建立咨詢關系后,要求與你交朋友或類似行動(比如:約私下見面喝咖啡等);
(2)第一次見面整個過程中這位心理醫生說的話比你還多;
(3)咨詢前你無法獲知以上1-6問題的任何信息,見面詢問1-6問題也不給予正面回答的。
(4)咨詢場所(或咨詢設置)不安全,比如隨時有電話或人進來打擾;咨詢地點經常更換;因為醫生的原因你們咨詢時間經常不穩定老更改。
(5)如果你確定找的是心理咨詢師(不是精神科醫生),見面就推銷各種產品(包括藥品)的情況。
(6)第一次咨詢后,要求你一次性付清所謂的一個“療程”的費用的。合格的心理醫生會采用后端收費原則,比如:在每次咨詢后收取費用;如果是長期的心理咨詢,一般是每月或每周最后一次收取當月或當周的費用。
(7)長期為你做心理咨詢工作,而沒有書面的《心理咨詢服務協議》(或者類似書面協議)的,這個協議一般會規定好以下方面:知情同意、保密的界限、收費、轉診、倫理依據、休假等議題。
此外,經常在各類媒體(電視、廣播、網絡等)大肆談論自己的來訪者信息,在媒體暴露下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心理專家或大師”,此類人在業內被戲稱為“專門害人的家伙”,遇到還是早點避開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