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送了關于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最近的一個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值得我們關注。
徐博士講了幾個來訪者的故事,他們都是在高考的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學習優秀的學生。然而他們都有了“空心病”,他們感覺到,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真正的活過。他們的人生似乎只有學習好,工作好。但卻并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
“空心病”的表現看起來有點像抑郁癥,但若使用抑郁癥的藥物或治療手段,卻沒有效果。這些優秀的孩子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力感,并不是他們想自殺,而是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活下去,和活下去的意義是什么?
“空心病”是怎么來的,徐凱文博士說,是焦慮。而我們社會最大的焦慮,就是在教育上。我們的教育并不是在幫助孩子成長,可能更多的是毀掉了孩子。一切向分數看齊,忽視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為了很多學校,教師,家庭的教育觀。
而一切跟學習無關的事情,將會視為洪水猛獸。很多孩子迷戀網絡,那是因為現實教育的失敗。然而我們常常不去檢索自己的問題,而是把孩子推向網癮學校,把責任推卸網絡游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