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孩子與家長的神交
其實,我們在說“叛逆”這個詞時,已經在對孩子進行負面心理暗示了。每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有其心理、生理發展的關鍵期。十四五歲的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在經歷了十幾年對社會、對人對事的觀察以及自我體驗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取向初具雛形,他們更加渴望以獨立個體的形象成就那份歸屬感、影響力!更加以彰顯自己的個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為榮,認為這就是長大的表現。而且,在這樣做的同時,他們才會有一種存在感,是那種不依附于任何人,只是以“一個人——我”存在的良好感覺。回想一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有過這樣的感受?
很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因為習慣了孩子十多年來按自己說的、教的方式行事,聽自己的話,突然之間孩子不聽話了,總以對抗、沉默、我行我素的行為方式對待自己,處理事情,就覺得孩子“叛逆”了。其實,是大人們的問題而非孩子的問題,總不可能不讓孩子成長吧?就像一棵幼苗,你只需要給它提供它所需要的陽光空氣水分,在風雨雷電冰雪時給它一些遮擋,一些援助,再用欣賞、愛、贊美、鼓勵的心去關注它,它就能茁壯成長!如果不按自然生長規律,打壓、拔苗、攻擊,幼苗的結局可想而知!孩子也是一樣,在這個時期,你要做的就是平靜的關注,等待孩子長大,看著他們從一個個青澀男孩、女孩成長為男人、女人,你的心一定會溢滿喜悅吧!
家長們還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叛逆期)被壓抑了,那么,他們會在以后以更蓬勃的力量爆發。就像被堵住的水塘,越堵水位越高,一旦決堤,后果可能不堪設想。正確的做法是“疏”而非“堵”。這種“叛逆期延后”現象,正是很多家長心目中的乖乖女、乖乖男突然做出“石破天驚”的事情,讓所有認識他們的人都目瞪口呆、不可思議的現象。所以,建議最正確的做法就是:父母從改變自身開始,重新建立正面的親子關系。(艾歆偉 曾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