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傳播學院學生顏思雅導演的電影《遲暮》奪得第二屆華語大學生視覺映像藝術節“特殊關注”命題紀錄片競賽單元特別大獎;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在2015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斬獲3個全國二等獎;在2015歐亞經濟論壇絲路會展創客大賽中,管理學院學生沈丹夏提交的作品《2016海峽兩岸文創貿易博覽會》榮獲三等獎……最近不到一個月時間內,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喜事連連。
這些碩果的背后,是嘉庚學子們忙碌的身影,他們努力讓大學生活更精彩。
“拼”勁在心里
早晨7點,陽光初露,嘉庚學院圖書館前的廣場上已聚集了一群人。他們或捧書閱讀,或戴著耳機學英語發音。他們是嘉庚學院的晨讀隊成員,周一到周五,每天7點,準時在廣場開始晨讀。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的支教志愿者與學生在課間做游戲。資料照片
這個“蠻拼的”群體背后,其實還有一個更拼的人,他就是褚嘉誠,晨讀隊負責人。褚嘉誠有個超級課表,從早上6點30分到晚上12點,每個時間段都滿滿當當,包括上課、聽講座、圖書館自習、練鋼琴、打籃球等。每年都是專業成績第一的他說:“沒有人天生優秀,都是一點一滴在挫折中成長。”
姚凱、陳鵬輝等幾個學生,為了智能汽車大賽,可謂是廢寢忘食。一年里,他們繪制電路板、編寫代碼、調校機械,并進行反復地修改、調試,經常熬夜通宵。辛勤的汗水,澆灌出燦爛的花朵。他們在2015年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全國總決賽上捧回了一等獎。
“創”路在腳下
最近,嘉庚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陳志航和小伙伴憑借一輛獨特的智能嬰兒車拿下福建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并獲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入圍獎。
他們設計的這款嬰兒車被稱為嬰兒車里的“戰車”,配備了包括甲醛檢測儀、PM2.5檢測儀在內的多種檢測儀器和微型處理器、液晶顯示屏等電子元件。陳志航解釋,通過這些“穿”在嬰兒車上的傳感器,媽媽們推著寶寶外出,每到一個地方,都可以顯示出空氣中PM2.5的含量。嬰兒車還配備了能夠過濾PM2.5等有害物的遮罩,經測算可抵擋96%的PM2.5。嬰兒車還加了自動剎車裝置,如果失控后的速度達到設定數值,就會自動剎車。
創意+創新,這股旋風在嘉庚學院流行已久。
擰開龍頭,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水才會慢慢變熱;如果通風不好,毛巾會出現難聞的味道;洗完澡,洗手池的鏡子總會出現一層水霧……機電工程系學生梁淯賢和黃偉斌從這些生活困擾出發,開動腦筋。他們改造傳統洗手池,設計出一款智能洗手池——它能即開即熱,能自動清除鏡面上的水霧,還能為毛巾烘干消毒,甚至收集廢水沖馬桶。
校友曾國垠畢業后進入了美國易森建筑事務所,工作一年后,他決定創立“晚安工作室”。張三瘋奶茶店、趙小姐的店,這些廈門的知名文藝小店的設計裝修都是出自曾國垠的團隊之手。
“善”念在胸中
每周五晚,嘉庚學院建筑學系2013級學生林澤鎮和小伙伴們都會坐兩個小時的車趕往云霄縣內龍村。在內龍村,他們要完成當地一棟圍樓的測繪、設計、規劃等工作。
林澤鎮在嘉庚學院成立了一個“古建筑聯盟”社團,主要進行福建當地民居圍樓的宣傳、保護、再生計劃等工作。平時,林澤鎮會和小伙伴到福建當地的一些圍樓進行調研和宣傳。林澤鎮說:“我們現在能做的很少,但就是想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一些人的觀念。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圍樓,讓圍樓這種獨特的民居文化能夠保持下去。”
“常懷一顆感恩之心”,這是嘉庚學院致力推廣的理念。在嘉庚學院,經常能看到學生志愿者在維修師傅的指導下為公共自行車“小綠”把脈看病。王瑞芳院長叮囑:“‘小綠’不僅是代步工具,更是培養大家責任心與公民意識的載體,要讓‘小綠’成為大學生涯中美好的回憶。”
嘉庚學院有個習慣,每年都要在新生入學時召開院長與新生對話會。曾經有學生拋出“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的問題,戴一峰副院長結合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代表作《約翰·克里斯朵夫》中的觀點表示,生命的最大意義在于每個人作為一個生命個體,要竭盡所能,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同時收獲自己的幸福。
不久前,嘉庚學院度過了12歲生日,一名校友的舉動被紛紛點贊,稱“這是他送給母校的最好的生日禮物”。校友楊乃吉救人上岸后,沒有留下姓名就離開了,但他救人的背影和側面恰好被岸上的游客拍到,并發到網絡上。這個濕漉漉的背影在網絡上一夜走紅,被稱為“最帥背影”。救人卻低調不留名的楊乃吉,被“挖”出來后婉拒了各路媒體的采訪,他表示,這只是一件小事。(光明日報通訊員李珊珊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