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私生活徹底完蛋時,告訴我一聲,那意味著你升職的時候到了。”這樣無情刻薄的語言是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中的經典臺詞。
電影中一頭銀發、不怒自威、氣場十足的頂級時尚雜志《天橋》(《Runway》)女總編米蘭達·普瑞斯特利(Miranda Priestly)幾乎成為了人們意識中強勢女老板的典型縮影。聽說米蘭達要提前到來,整個公司的氣氛立刻緊張,員工們異常忙碌;看到米蘭達要用電梯,旁人會立刻回避,讓她獨自享用;看到米蘭達在走廊里,職員們會迅速調轉方向,以便不會妨礙到她。米蘭達思路敏捷、果敢高效,向助理下達任務時語速飛快,不加停頓一氣呵成,一股腦就把一連串公事、私事布置下去,最后總是加上那標志性的口頭語“That’s all(就這樣吧)”。
電影女主角米蘭達本身的原型正是著名時尚雜志《Vogue》美國版的主編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然而,像這樣獨立自強、具有統治地位的女老板、女高管在全球各大企業中早已不再是新鮮事。女性管理文化已經引起各界越來越多的重視,企業是否需要更多的女性高管?女性高管又將帶給企業怎樣全新的發展思路和商業文化呢?
30%俱樂部的推廣
海倫娜·莫里西(Helena Morrissey)是倫敦牛頓(Newton)投資管理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而此時她站在可以俯視紐約曼哈頓區的彭博大廈頂層的會議室內,重復著她在英國一直說的話:“我們需要讓更多女性擔任領導崗位。”
自從在英國發起“30%俱樂部”(30% club)以來,她就一直在重復這些話。該俱樂部尋求提高公司里女性董事的比例,爭取到2015年至少達到30%。
“這是商業問題,不是女性問題。”她對著人群說,“目的是為了努力打造一種不同的商業文化,讓更多人在其中獲得充分發展。這么做有其經濟必要性的。”這一次,莫里西面對的聽眾是美國人,人群中大多數是女性。在這間可以遠眺中央公園的會議室中,這些女性都是為了發起美國的“30%俱樂部”而前來的。
英國“30%俱樂部”發起于2010年。自那以來,英國在這方面取得了穩步進展。盡管女性首席執行官的人數迄今較低,但根據追蹤英國公司董事會成員性別多元化狀況的BoardWatch數據顯示,女性董事的比例已從2010年的12.5%升高到今年5月的21.6%。
“30%俱樂部”決心在世界各地看到相同進展,已在中國香港等地成立新的分會,同時也打算在澳大利亞、南非和加拿大成立類似組織。
該俱樂部的美國分會發起于今年4月,得到了億萬富翁投資者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以及其他重量級人物的支持,比如麥肯錫(McKinsey)全球董事總經理鮑達民(Dominic Barton)和貝萊德(BlackRock)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
數據提供商BoardEx的資料顯示,在美國,大約20%的高層職位(比如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是由女性擔任的。但是,這個比例僅比10年前高出5個百分點。
英國“30%俱樂部”僅僅關注董事會性別構成,美國俱樂部則把目標放寬,希望使所有高級職位中的女性比例達到30%,同時特別注重構建女性人才渠道。
美國30%俱樂部使用跟英國相同的方法,打算鼓勵股東向公司施壓、要求提拔女性,并將廣為傳播公司所做的任何公開承諾。
目前,美國“30%俱樂部”正在著手成立一個指導委員會,國際游說努力已爭取到了20家大型投資機構的支持,其中包括貝萊德(BlackRock)、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匯豐銀行養老金信托(HSBC Bank Pension Trust)和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等。投資者計劃向公司施壓,要求它們想方設法提高多元化程度,并尋求對目標和進展進行披露。甚至有許多投資團隊表示,他們不會投資女性董事少于三名的公司。比如說,摩根士丹利的子公司Matterhorn Group便有一個提出這種要求的“平等投資組合”。
Catalyst公司的研究表明,在女性董事較多的公司,股本回報率會高出53%,銷售利潤率高出42%,投資資本回報率高出66%。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