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字多也經常有念錯的字
雖然楊錦麟認識很多字,但念錯字鬧笑話的事兒也不少,媽媽告訴他不要太著急,不認識的字多請教別人。
前些天,楊錦麟又根據念錯字這事兒寫了一首詩《倉頡造字》:我把倉頡造字讀成“倉yan造字”/家里人都笑了/因為我曾經把時髦讀成“時宅”/這樣的笑話鬧了不少/媽媽說:你是太著急與知識做朋友了/但沒學的字還不識你/另外,你也不會謙虛/請請別人,教教自己/我羞紅了臉暗自決定:隨身帶字典!
劉欣老師說:“這么小的孩子能夠自我反省甚至是自我批評,并且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把這些都寫出來確實不容易。但我覺得不能定義為“智力超常”,而是孩子從小的知識積累很厚實,只有他心里有這些東西,他才能說出來寫出來。”
對于愛寫詩這件事,楊錦麟有些不好意思:“我平時看書挺多,看見別人寫,我就背誦,有時候也記下來。我不知道我寫得好不好,反正是自己心里的想法。”
沈陽師范大學教授、教育學博士張君:
經過媒體的傳播和挖掘,各種顯得超常的兒童被發現,我覺得這是一個令人欣慰和愜意的現象,引來眾人“圍觀”也在意料之中。
類似的事情越多,越能說明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了尊重和發揮,他們的特長有機會健康地發展和展示,同時也證明他們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圍觀”之后更應該思考的是:性相近,習相遠。每個兒童的天性都差不多,關鍵在于發現和引導。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超常兒童都是“習得”的而非天生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是要基于兒童的天性,在“習”上面下功夫。兒童的天性雖差別不大但取向卻不盡相同,有的長于寫作,有的長于表演,因此發現每個孩子的“潛力股”十分重要,這是教育的最初起點。
當然,兒童成長有其自己的特殊規律,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我們在樂見大量超常兒童出現的同時,還要對其他兒童的成長留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