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少年何去何從?
否定傳統文化教育的淺薄和野蠻讀經的狂熱之間有相通之處,都有功利思想作祟。喧囂過后,探索更加契合古典教育精神的教育才是目標
歷史上,中國傳統經典著作和私塾、學堂、書院等作為中華文脈賡續的物質載體一直受到推崇。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日益重視,人們對重續傳統經典教育的呼聲也強烈起來。
但是,觀念上的重視和轉變并沒有讓現實中的困難變少。比如,傳統文化教育到底教孩子什么課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文化糟粕是什么,如何規避?如何接軌和融入現代科學教育體系?升學的途徑是什么?現代私塾的行業標準、資質界定、審查機制和監管機制又是什么?諸多問題一直都沒有權威定義。
因此,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教育形式的讀經班熱鬧了一陣之后,在世人眼中呈現出了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其一,不追求世間的分數、升學率、名校效應,通過東西方經典的誦讀,培養飽讀詩書、溫柔敦厚的少年君子,奠定成為一代文化大才的基礎。其二,放棄義務教育、老實大量讀經,身心俱疲,試圖走上一條圣賢路前途未卜,重歸體制教育困難重重之路。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柯小剛認為,一邊是聲勢浩大、感人肺腑的“讀經宣言”和“經典萬能論”,一邊是蓄意攻擊或曲解學習傳統文化的論調,這兩種聲音在同一個輿論場中互相攻擊,公眾很難得知讀經實際情況。“我從學習經典中獲益良多。也因此,我關心讀經少年的困境,常常都在思考‘讀經少年何去何從’的問題。”
為什么讀經?“為往圣繼絕學”,這句話讀經孩子背得很溜卻不解其意。柯小剛說,他們離開體制多年,高考刷題跟不上,自主招生的獨木橋比高考還窄,而且需要高中畢業推薦,讀經學生哪有啊?如果要回歸體制內教育,只有自考和考研了,如果不回歸,不妨學習一門技藝,譬如書法,或許養活自己不成問題。
但無論走哪條路,當務之急是要搞明白,背了多年的幾十萬字經典,曾經老師只許你背,不給你講也沒能力講解的那些經典文句,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們曾經給你灌輸的經典萬能論,不一定是騙你的;但也可能是騙你的,騙還是不騙,取決于你自己。
“否定傳統文化教育的淺薄和野蠻讀經的狂熱之間有相通之處,都有功利思想作祟。喧囂過后,探索更加契合古典教育精神的教育才是目標。”柯小剛認為。
讀經班有一種傾向,你越打擊它越藏得深,禁而不絕。不如主管部門開出口,給空間,定標準,再做好監管。
仁澤是江蘇無錫人,小學四年級輟學后進入私塾和書院學習。在過去的三年半里,他轉了七八次學,最近因為“嚴打”,他所在的昆山正謙學堂從蘇州昆山,搬到常州溧陽,又搬到了河南南陽,導致他一度失學。
“好多同學就跟著堂主去河南‘打游擊’了,爺爺奶奶不讓我離開江蘇,希望我回去上正規學校。我也想,可落下這么多課早就跟不上了。后來好不容易找到一所合適的書院,又因為當時我的年齡還在義務教育階段,不接受我報名,一直拖到滿15周歲才收下我。”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了解到,隨著教育部明確要求嚴厲查處代替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一批私塾四處搬家,在部分監管較嚴的地區,像仁澤這樣年齡尷尬的孩子面臨失學風險。( 本報記者蔣芳)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宋金閣、陳曦、惟生、姚渡、仁澤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