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如何準確分級尚待探索
近年來,一旦圖書、電影在內容上出現爭議,分級制度就會被頻繁提及。
2008年,《找死的兔子》引起家長們的恐慌時,業界就有專家指出,這本書的出版對象并不是兒童,而是成人,中國應該要建立閱讀的分級制度。第二年,在北京師范大學聯合接力出版社、接力分級閱讀研究中心主辦的“首屆中國兒童分級閱讀研討會”上,業界專家強調:“分級閱讀、不是要把成人世界的復雜對孩子遮蔽,在孩子的閱讀世界中劃出‘兒童不宜’的紅線,而是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心智,向他們推薦、奉獻不同的好書。”
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圖書分級制度不僅僅停留在呼吁階段。
據媒體報道,2014年5月,南方分級閱讀研究中心推出中國首個“兒童青少年圖書分級研發標準”,多家出版機構合作的“分級書庫”也正式上線。
2017年3月《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正式公開征求意見,其中,第二十二條明確提出,國務院新聞出版廣電、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狀況,推廣階梯閱讀。出版單位應當根據階梯閱讀的要求,在出版物顯著位置標識適宜的年齡段。同年7月,第七屆江蘇書展上,江浙滬京全民閱讀辦共同發布《中國分級閱讀蘇州宣言》,再次將圖書分級制度推向輿論高點。
此外,在世界范圍來看,電影和圖書分級制度也在一些國家有所實施,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比如在澳大利亞設立了專門的電影與文學作品分級辦公室”秦濤說,“我國雖然尚未建立電影、圖書分級制度,但一直注重對電影及圖書內容的審核,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監管體系,因此,對書籍進行分級理論上是完全可以的。”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對圖書分級持相對悲觀的態度。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有些分級體系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雙方的利益,比如一些成年人想看含有暴力內容的作品,這些作品就不能給孩子看。基于此,很多人會擔心,一旦實行圖書分級制度,可能會導致一些原本不能出版的暴力之類的內容獲得出版的機會。
那么,真正實施圖書分級制度的難點在哪?秦濤指出,不同于每年只有幾百部的影視作品的審查,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數量是幾十萬冊,難以單獨依靠政府進行審核、監管。
“實踐中主管部門主要依靠事后監管,出版社對于作品是否出版有較大的裁量權。因此,必須制定嚴格、科學、清晰的出版物分類、分級標準及鑒定方式,從而對出版社的自由裁量權進行限制,為文化創作和讀者提供明確指引,給執法部門提供執法依據。”秦濤建議。
陳一天則認為,建立圖書分級制度,簡單地將圖書分為一二三級,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推薦級、限制級,都可能會更大程度地刺激未成年人的好奇心,特別是青春期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越是限制禁止,越是想方設法去搞到手研究一番,這個才是難點。”陳一天表示,不宜采用特別惹眼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比如近年來常有電影打出“未成年人禁止觀看”,書籍打出“未成年人禁止閱讀”等字眼,實則是在通過刺激公眾好奇心的方式進行營銷。
此外,史純還表示,文字相對于電影、電視劇的來說,想象空間更大,在審查監管上有一定難度。
“但是,現在不是評價一本書的好壞,而是審查是否有血腥、恐怖、色情等不適宜未成年人的情節,絕大多數書籍是可以通過機器識別和人工識別準確分級的。”在史純看來,盡管困難重重,書籍分級制度依舊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