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生活,革命傳統教育照亮現實
作為全民族珍貴的精神財富,革命戰爭年代的優良傳統,在和平時期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需要代代傳承。
為此,統編語文教材不僅注重發掘革命戰爭年代故事的深刻意義和現實價值,也選入了許多描寫和平時期繼承和發揚優良革命傳統、克服困難保家衛國、甘愿在平凡崗位奉獻青春的文章。
《鄧稼先》一文,讓孩子們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成長目標;《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讓學生體會榜樣的力量;《千年夢圓在今朝》通過講述中國古代以來的飛天夢想、新中國成立以來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讓學生了解當前科技發展動態,增進學習興趣和動力。
統編教材中歷史與現實交織,激發起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感;思考題設計、名著導讀等形式豐富多樣,既引導學生思考現在、展望未來,又給教師提供了發揮和拓展空間。
實踐內化,革命傳統教育從課堂走向社會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課本要向生活延伸,課內要向課外延伸。
教材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最重要的藍本,但是革命傳統教育不能僅限于教材。
除了教材中的70多篇革命傳統教育相關課文,小學統編語文教材特別開辟了“和大人一起讀”“我愛閱讀”等欄目,初中教材設置了一定數量的自讀課文和名著導讀。《紅星照耀中國》《長征》《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紅色經典名著,被列為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的篇目。
此外,統編語文教材安排了諸如做英雄冊、清明節到烈士陵園掃墓、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紀念館、采訪身邊的英雄等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將語文學科的革命傳統教育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其他學科整合,與學校德育主題活動整合,發揮綜合育人作用。
“尋紅色記憶、探改革之路”“我是小紅軍”“紅色宣講員”……各地開展的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多維度體驗,對教材的理解也由此逐漸深化為心中理念。
“教材對于立德樹人有著不可替代、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讓孩子從小打好中國的底色,傳承革命傳統的紅色基因,長大后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說。
作者: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