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基本目標是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三變、三新”。“三全”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兩高”即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一大”即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三變”即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三新”即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其內在邏輯關系是以“三全一大”建設為基礎,推動“三變”,形成“三新”,最后達到“兩高”。
近五年來,武漢市作為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模化應用專項試點城市,以“三通兩平臺”建設為基礎,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應用驅動,機制創新”的原則,推進武漢教育云試點工作,構建云教育生態,助推教育創新轉型,正在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更加普惠的公平教育,更有特色的優質教育,更具活力的教育制度。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落地生效,亟待解決好以下四個問題。
理順管理體制,著力解決效率問題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落地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應用開展等多方面工作,需要組織協調各級相關部門、各級各類學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多方面力量。通過機制創新,體系重構,進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整合各方力量,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供組織保障,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市域范圍內教育系統現有的實際領導分工中,各區縣教育局不同局長分管基教、教研、師訓、電教、裝備等業務科室,因而經常出現不同副局長分管建設和應用,由于協調不暢影響信息化推進工作。教育信息化最終落腳點是推進應用,因此,省、地市、區縣教育行政部門一般應由分管基教領導牽頭推進教育信息化,且同時分管建設與應用,可以大大降低協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隨著教育信息化深層次的推進,各相關部門需要形成合力,從部門單獨行動向跨部門協同創新轉變。武漢市政府成立由教育局、科技局、財政局、網信辦等部門組成的教育云示范工程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市教育局成立教育云工作專班,由基礎教育處牽頭,教師處、財務處、教科院、條件處等部門組成。在實際工作中,強化部門聯動,建立定期調度督辦制度,確保跨部門常態、長效合作,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落地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強化需求導向,著力解決動力問題
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重要變化,就是從注重“物”的建設向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和服務轉變,從“管理本位”的教育管理向“服務本位”的教育治理轉型。因此,要傾聽教師心聲,尊重教師需求,暢通教師表達意見的渠道,完善教師參與管理決策的機制。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都離不開行動計劃的執行主體教師。要動員教師全員參與,一是參與教學應用和學生應用的設計、選擇、建設、應用、評價工作;二是參與教學資源與學習資源的選擇、加工、制作過程。隨著“平臺+教育”服務模式的引入,各級資源平臺和支持系統的建立,只有形成“平臺+教師”有效互動機制,才能實現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沒有教師參與的教學應用是沒有生命力的應用,沒有教師參與的資源建設是沒有活力的資源。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入融合創新時代,組織變化、行業跨界,對教師個人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以“個人”為教學單元新教學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師付出比傳統方式更多的心血與精力。依托“教育資源大平臺”,改變數字教育資源自產自銷的傳統模式,眾籌眾創,堅持按需選用、按用獎勵,建立規范合法的激勵表彰和價值流通機制,形成數字教育資源版權保護和共享交易機制,引導教師由“外生”變為“內生”,會極大激活蘊藏在教師群體中的熱情和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