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1956年夏天,交通大學師生員工響應黨和國家號召,乘專列從上海遷往西安。62年來,一代代交大西遷人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在大西北建成了一所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社會主義一流大學——西安交大,為國家特別是西部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鐫刻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濃墨重彩的重要篇章。
西安交大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正是在“西遷精神”的浸潤下快速成長起來的。自2011年中心成立以來,專家組成員中常年活躍著這樣幾位西遷人:講壇“常青樹”馬知恩、“兩棲教授”朱繼洲、“西遷精神”弘揚者胡奈賽、“教學沙龍”帶頭人盧烈英……他們雖已年入耄耋,但仍然兢兢業業堅守在教師教學培養第一線,踏實育人、誨人不倦。也正是這樣一批老教授,用他們的身體力行使得“西遷精神”的火種代代相傳,激勵著全校師生繼承傳統,奮力創新,取得一項又一項傲人成果。
去年年底,2017年度高校教學改革優秀案例的評選結果公布,在全國34項教學改革優秀案例中,西安交大入圍8項,位居全國高校之首。其中,以西安交大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為主要責任單位的教改項目“傳承創新,固本強基,創建‘五階段遞進式’教師教學培養體系”獲得教學改革優秀案例。
以“西遷精神”助力階段培養之舉
一流的大學首先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關鍵在于建立一流的創新人才培養師資隊伍。“‘五階段遞進式’教師教學培養體系是關注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注重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體現了西安交通大學獨具特色的教師教學發展風格,傳承了學校優良的文化積淀與教學傳統,形成了可借鑒推廣、切實應用的有益經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邀專家評價說。
“五階段遞進式”教師教學培養體系的建立以“頂層設計”為指導,以人才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為依據,以實施分階段、分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訓為重點,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對教師成長不同階段的教學培養內容包括五個階段:以培養“合格教師”為目標的新入職教師培訓;以培養“合格助教”為目標的授課資格認定;以培養“主講教師”為目標的新開課教師培訓;以培養“優秀教師”為目標的教學成長過程跟蹤以及以培養各級“教學名師”為目標的個性化拔尖培養。整個培養體系從開始入門到打造名師,目標清晰、方法明確、梯隊鮮明,為西安交大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同樣也為青年教師的個人發展提供具體可行、科學可依的行動指南。
五個階段呈階梯式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第一階段,通過集中報告、視頻觀摩、現場聽課、試講點評與討論反思等環節,弘揚敬業精神,發揚交大優秀傳統,傳授名家大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第二階段,全程聽課、輔導,進行助教訓練,通過面向專家和課堂分別試講以及專家幫扶、評價,獲得授課資格;第三階段,通過傳授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技巧以及試講點評,強化教學訓練,提高課堂授課能力;第四階段,有針對性地組織專家隨堂聽課,掌握新開課教師和進行教學改革試點的教師授課情況,及時反饋意見提供幫助,并挖掘有潛力的教師進行跟蹤培養;第五階段,對不同特點、不同需求的教師“量身定制”培優方案,設立名師工作室,實施后備名師培養,建設高水平教學梯隊,攻關重大研究課題,提升專業素質和水平。
為保障教師教學培養體系的科學實施,學校建立了由院士與國家教學名師、省級教學名師和知名專家教授共40余人組成的穩定、高水平的師資培訓隊伍,并制定一系列教師培養、教師考核等有關規章制度。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立了由8名資深教授、專家組成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專家工作組,其中有4位西遷老教授、兩名首屆國家教學名師,不僅常態化策劃、推進教師發展各項工作,而且言傳身教,率先垂范。
“2016年,學校正式實施‘名師、名課、名教材’建設方案,全面啟動后備名師培養和名師工作室等建設工程,從政策和經費上給予充分保障。”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鮑崇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