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取得了積極進展,“強國一代”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在全國政協委員、華東交通大學副校長張玉清看來,體育教育仍是我國整個教育工作中的短板。
“青少年參與體育內生動力不足,體育師資短缺,學校體育設施不足,大中小幼學校體育銜接不暢,青少年肥胖、近視等問題依然嚴重。”張玉清表示。
張玉清的提案《關于深化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力促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得到包括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團校長李有毅、中國籃協主席姚明等全國政協委員支持,從個人提案變為16位委員的聯名提案。
如何讓教育不再“重智育輕體育”
在張玉清看來,我國學校教育“重智育輕體育”的現象幾乎存在于每個教育階段。他以大學新生的入學體測為例,“男生引體向上一個都拉不起來的將近一半”,學生體質堪憂正因為“進大學前欠了體育的賬”。因此,他建議教育部牽頭組織專家,盡快制定并實施大中小幼相互銜接的學校體育教育整體發展規劃,為“強國一代”終身體育發展奠定基礎。
“教育部需進一步提高體育在升學考試中的重要性。”張玉清建議,要將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育鍛煉情況以及體育特長等過程性指標納入學業水平考核評價范圍,逐步建立規范化、科學化、智慧化、常態化、多樣化的體育考試評價體系。
張玉清發現,當前學生為了應對體育考試,通常會陷入考前短時間內突擊或從初一開始只針對測試項目訓練等忽視運動規律的誤區,“因此,我們的考試需要加入過程評價和多元測項,那些體測成績不優秀,但常年堅持鍛煉的學生也值得鼓勵,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動起來”。
“體育課隨意性太強,需要用科技的手段將其規范化。”張玉清認為,還需加強“強國一代”體質健康數據庫建設,建立學生體質健康公示制度,“讓全社會關注青少年體質健康”。
而更有力的措施在于,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政府和學校業績考核,通過行政問責督促相關部門將青少年體育工作落到實處。他建議,對連續3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學校和地區,所在單位評優評獎中實施“一票否決”,并對相關責任人實施問責。據張玉清了解,針對青少年體質問題,國家層面已出臺不少政策,但在地方落地推進時遭遇瓶頸,“缺乏有效考核,一些領導并不愿把大量精力、財力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