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輿情監測室對全國84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48%的受訪者在今年“雙11”活動中參與網購。參與網購的學生中,54.42%的受訪者消費未超過500元,76.8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購買的商品是當下需要的,27.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在“雙11”期間的消費超過預期。
24.52%受訪學生未參與“雙11”
臨近“雙11”零點的時候,江西師范大學的研究生宿舍按照規定斷了網。但這并沒有影響張昕雨(化名)與室友們的網購熱情。她們用手機刷著淘寶,等待心儀商品降價。
“(零點)剛開始時網絡崩潰了,我過了好幾分鐘才開始買。”張昕雨說,她幫男朋友搶的一雙運動鞋有前6分鐘半價的活動,雖然最后沒能搶到半價,但用了優惠券和紅包后,實付款還是比較便宜的。
在此之前,張昕雨參加了“點亮火炬紅包”“捉貓貓”“粉絲趴”“明星口令”等電商平臺的優惠活動,搶了160多個紅包,共計240元。“朋友把我拉進了一個群,很多人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活動鏈接,互相點。”張昕雨最后實際支付了300多元,給自己、家人、男朋友買了衣物、零食、護膚品和書。
張昕雨覺得,自己算是理性消費,買的都是當下需要用的,或者將來一定要用的東西。她也表示,有5個訂單是為了把紅包用完才買的,買的都是襪子、垃圾袋之類的小東西。
調查顯示,在參與網購的學生中,54.42%的受訪者購買金額在500元及以下,22.71%的學生購買金額在501元~1000元之間,購買金額超過5000元的學生占比僅2.84%。
在參與網購的受訪學生中,認為自己購買的商品是“當下需要的”“未來可能需要的”和“沒多大用處,僅僅因為‘雙11’折扣”的占比分別是76.81%、19.72%、3.47%。
學生們買得最多的是衣服、鞋帽類(71.77%),其他依次是:護膚品、化妝品類(42.27%),生活用品類(39.43%),食品類(29.18%),手機、數碼、電腦辦公類(15.77%),圖書音像類(12.46%),箱包類(9.62%),普通飾品類(6.31%),體育用品/運動健身器材類(3.31%),奢侈品類(1.7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