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有償家教,治標還要治本
盡管輔導中心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但“有償輔導”現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來自升學的壓力。
朱小林是一名初三學生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能夠上一所好高中,她一刻不敢懈怠。
“孩子在教育培訓機構補習三門課程,一周補習6~8小時。”朱小林說,給孩子報的校外補習班,都是親戚朋友推薦的。“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相當于給孩子升學上了雙保險。”
南昌市第二十六中學校長涂小明說,在線輔導利用率還不高,“公眾對在線輔導的認知度不足,學生在線提問、測試的意識不強,一些家長也不支持孩子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因此,我們每次在線值班3個小時可能只回答十多個問題。”
陳宇春說:“教師的參與積極性不是很高,雖然參與教輔的教師按每節課50元給付勞務,并保障志愿參與教輔服務活動的廣大教師在評先、推優和晉級等方面享有同等優先的權利。但相比在校外輔導機構任教,收入相對低,也占用了時間,一些老師還是有怨言。”
教輔中心的“下一站”
截至目前,南昌市共有4423名教師和66338名學生在網上注冊,名師網上答疑團隊完成答疑信息15萬余條,開設面授輔導課90388節和競賽輔導課192節。各類教輔服務活動在市屬學校全面鋪開,網絡資源已面向縣區學校開放,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南昌市第二十六中學副校長晏曉明說:“從大教育角度來講,這是黨和政府為基礎教育埋單,是一種惠民政策。”
但不少家長和學生認為,教輔中心在個性化輔導方面做得還不夠,尤其是課程“私人訂制”難以實現。
對此,晏曉明說:“我們很難做到一對一或是一個老師輔導兩三名學生。一是時間上難以滿足,二是對教師利用休息時間工作的經濟補償較低,難以調動教師積極性。所以我們希望探索,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進行課余輔導個性化服務試點,為家長和學生的多元化教輔服務需求提供渠道。”
陳宇春認為,南昌市免費為學生開展課余輔導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教育惠民,就是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低成本的教育,這對老百姓來講是福音。”
她建議,這種探索應該進一步推廣。由教育部成立國家名師輔導中心,云集全國的名師在線為學生授課,免費命制試卷和微課,惠及更多學生,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更多公平共享。(半月談記者 沈洋 陳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