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新學期,在與家長的交流過程中,北京市166中學附屬校尉胡同小學語文教師高婷婷總會聽到這樣的反饋:合理、有意思、感興趣,“語文課本中‘和大人一起讀’板塊激發(fā)了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在不斷與人分享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大大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而且深深地愛上了閱讀這一活動。慢慢地,孩子們之間也會開始相互分享自己閱讀到的好故事、好歌謠等,并且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家長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陪孩子讀書,讓孩子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北京市166中學語文教師秦敏一直提倡。早在幾年前,學校就開設了固定的閱讀課,一直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實踐。
每所學校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嘗試。廣西師大附屬小學語文教師蕭蘭告訴記者,學校里有一個小小讀書會,會專門選一個早讀時段邀請父母過來和孩子一起讀書、講故事。每個學生在語文課前也會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來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
“注重閱讀是教材的一個亮點。”南京大學教授柳士鎮(zhèn)表示,教材將課外閱讀、親子閱讀、名著導讀引入課堂學習,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例如小學三年級以上的課文,中學八、九年級的名著導讀,其實就是一個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可以使學生一輩子受益。
“現(xiàn)在語文教學的問題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只讀教材和教輔,很少讀課外書,語文素養(yǎng)無從談起。針對這一狀況,新編語文教材抓住讀書興趣培養(yǎng)這個‘牛鼻子’,努力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多次表示,要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培養(yǎng)閱讀能力,根本上要讓孩子從小“海量閱讀”,讀些“閑書”,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語文課在精讀精講的同時,還不能“摳”得太死,要教學生各種實用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xù)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書讀多了,語文素養(yǎng)才能真正提升上去。
“現(xiàn)在學校有了閱讀時間,家里也營造了一定的氛圍,孩子看似愛讀書了,但吸收效果,閱讀能力還是未知。”不少家長和蔚華有著同樣的擔憂,閱讀方法需要教師的傳授,陪伴需要家長的引導,但在目前情況下,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本報通訊員 王榕)
點評
徐藍(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活動設計強調思維
教材設計的“問題思考”“材料研讀”“知識拓展”“課后活動”等功能性欄目豐富實用,活動形式多樣,便教利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有助于扭轉以往歷史學習只強調機械記憶的做法。如八年級上冊第5課的課后活動,專門設計了思考題:“通過《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而今天中國同樣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這樣的活動設計力求改變單純要求記憶歷史事件、人物、時間、地點的學習方式,通過比較、分析等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蘇肖更(北京市166中學學生家長)
更加關注思維品質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外,主要是關注身心兩個方面的素養(yǎng):一個是健康的體魄,一個是思維品質。健康體魄的培養(yǎng)相對具體、有形,也容易觀察、糾正和落實,而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則更為微妙和潛移默化。思維品質也許并不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和工作能力,但一定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格局。最近啟用的部編新教材就很好反映出這種趨勢:語文教材的選文加大了經典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的比重,重視知識的廣度和對思維的啟發(fā),把歷史地理等文科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教材還強調知識和實際應用的聯(lián)系,每個單元后都要求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再比如,物理教材在講述聲音的傳播時聯(lián)系生物學的耳朵的結構等,促進了知識體系的完善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這些變化都使家長和孩子必須在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上做出改進,多聯(lián)系,多感知,多實踐,多思考,這其實是對教育改革進步的必要回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