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新機制促進均衡發展
“名校辦分校,一定要創造出新的機制和戰略。”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表示。
近幾年,北京小學先后在西城、大興、豐臺、通州、房山等地辦了9個分校,在教學、管理上大膽改進,創建集團主任辦公會制度、干部教師交流制度、學生交流制度、教育資源共享制度、教學研討會制度、新教師培訓制度等,保障了教育質量的均衡發展。這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讓萬名孩子分享到北京小學成功的辦學經驗,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近年來,北京高中錄取采取“名額分配”機制,普通初中的畢業生,只要成績在本校排名靠前,就可以進入優質高中。高中的指標分配和統籌錄取比例已達到50%,更多的遠郊區縣、農村學生進入了優質高中。
經過不斷探索,北京打破了現有的教育資源配置格局,積極強化市級政府的統籌力度,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特大城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思路。
【鏈接】
北京啟動新增優質學校建設計劃
北京市啟動新增優質學校建設計劃和通州區基礎教育質量提升支持計劃(2017-2020年),31所城鄉對口支持和手拉手學校合作簽約。
未來一段時間,北京將以集團化辦學、城區對口支持郊區辦學以及市教委統籌規劃等方式,新增一批優質學校,把優質資源更多地向郊區和薄弱地區傾斜,縮小城鄉差距。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教育涉及千家萬戶,要堅持教育改革的人民立場,聚焦人民群眾的實際獲得。把群眾的利益、孩子的成長放在改革的正中央,讓改革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廣大群眾。
近年來,北京基礎教育領域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舉措,打破學校、學段的邊界,對優質教育資源深度重組。通過深度聯盟、集團化、教育集群等多種方式,實現師資共享,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的孩子。
從2016年起,北京市教委每年投入4400萬元,作為市級引導性經費支持,鼓勵區域開展集團化辦學、學區制改革和九年一貫制辦學的實踐探索。
同時,北京集納社會資源,建立廣泛的教育供給。2016年,向全市初中生提供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課程,鼓勵學生跨校選課。在科研院所、科普場館、博物館、企業、社會團體等社會單位,來自不同區縣的學生在同一課堂上學習,共有113萬學生參與網上平臺跨校、跨區選課。
截至2017年上半年,北京共有中小學教育集團158個,超過80%的中小學參與了教改項目,通過縱向貫通、橫向聯手等方法,實現了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重組,從根本上緩解了群眾“擇校”的壓力。自2014年啟動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以來,北京就近入學率不斷提高,2016年小學、初中就近入學比例分別達到94.5%、90.68%,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