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教育質量顯著提升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顯著提高,正在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說,目前我國高校年度科技論文數量達到全球八分之一,高影響力論文數量同步提升。2012年到2016年,進入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前500名的內地高校從31所增加到98所,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的學科數從279個增加到770個,有學科進入ESI前1%的高校從91所增加到192所。
“隨著高等教育從做大到做強,高等教育的作用地位變了,發展階段變了,環境、格局、坐標變了,類型結構也變了。”吳巖用“四個變了”總結這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在基礎教育領域,基礎教育裝備與信息化建設方面,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從25%上升到87%,多媒體教室比例提高到80%,“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參與教師超過1000萬人次,曬課730萬堂,進一步擴大了數字教育資源。
“連續5年,中高職畢業就業率超過90%,年培訓上億人次,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在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周為看來,職業教育已經具備了大規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支撐。
此外,職業教育領域還出現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品牌:連續10屆全國職業院校畢業大賽,超過5萬名學生參加了總決賽;2015年啟動職業教育活動周以來,大大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美譽度。
教育公平取得新進展,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學前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短板,擴資源、建機制、提質量是今后一段時期學前教育發展的重點。”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隨著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預計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左右。
在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從2017年起,隨遷子女100%納入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補助范圍。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深入推進,19個熱點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學率達99%,小升初就近入學率達97%,調查顯示,群眾滿意度近90%。
高等教育公平取得新進展。“一省一校”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啟動以來,共有14所學校獲得了56億元中央財政支持。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使24個中西部省份100所高校獲得了100億元中央財政支持;1012名中西部高校領導在“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研修計劃”的支持下赴世界一流大學專題研修。2012年實施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以來,惠及27.4萬名學生。
5年來,全國累計資助各個學段學生4.25億人次,累計資助總額6982億元。2016年資助學生達9126萬人,年均增幅超過2%,資助金額從2012年的1126.08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688.76億元,年均增幅超過10%。
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質增速,優秀教師典型不斷涌現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隊伍素質能力持續提高,鄉村教師獲得感不斷增強,高水平教師不斷增多,5年來,我國教師隊伍建設進入全面提質增速的新階段。”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黃偉說。
據介紹,5年來,我國教師隊伍素質能力持續提升,教師學歷水平不斷提高。其中,小學專科學歷以上教師占93.7%,初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82.5%,高中專任教師具有本科學歷及以上的占97.9%。中小學教師中,正高級職稱教師近4000人。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不斷提高,高職院校達39%,中職提高到29.5%。
高等教育高端師資隊伍不斷壯大。全國高校聘任“長江學者”1681人,引進“千人計劃”專家2675人,占創新類人才同期引進總數的68.6%。教育系統共有1357名專家入選“萬人計劃”,占創新類人才入選總數的63.6%。
“鄉村教師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關心的重點,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黃偉說。
2013年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實施以來,中央財政支持112億元,覆蓋中西部708個連片特困地區縣,惠及130余萬名鄉村教師,最高人均補助標準達2000元。特崗計劃招聘教師28萬人,為鄉村學校輸送了一大批新鮮血液。積極推進部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5年來有6.3萬名畢業生走上了教師崗位。構建了覆蓋大中小幼職特的國培體系,培訓教師1729萬人次,鄉村教師輪訓了一遍。2015年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以來,實現了對全部鄉村教師的輪訓。
5年間,廣大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教書育人,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涌現出李保國、黃大年等一大批先進教師典型,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
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功能顯著增強,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在劉昌亞看來,隨著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全面提質增效,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2016年高等教育為社會輸送1193萬名畢業生,中職職業教育533.6萬人,成為新增勞動力的主力軍,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3.3年。5年來,共有3400萬名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和3000余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劉昌亞說。
在科技創新方面,5年來,高校牽頭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大批“973”“863”項目,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占總數近60%。5年來,高校服務產業、企業和社會需求獲得的科研經費總額超過1791億元。6所高校研究機構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教育對外開放程度是一個重要衡量指標。
“教育對外開放作為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5年來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在培養高層次人才、推動中外人文交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新成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李海說。
據介紹,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達54.5萬人,已成為全球最大留學生生源國;來華留學人員44.3萬人,來自全球205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
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截至2016年底,我國與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與46個重要國際組織開展教育合作,與4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中外合資辦學機構和項目達2480個。孔子學院覆蓋全球140余個國家,各類學員210萬人,大幅提升了漢語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此外,2016年7月,《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實施以來,基本實現主要節點省份全覆蓋;實施中國政府獎學金等引領性項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獎學金學生達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