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國際創新及大學與行業聯合創新的前沿
“幾年前,當我聽到這一想法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不可能!誰將使它變成現實呢?如今,在清華大學的支持和領導下,此事完成了,這簡直不可思議!” 史蒂夫·鮑爾默感嘆道。同樣讓鮑爾默想不到的是,不但大樓建成了,還吸引了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加盟,成為學術聯盟成員,其中包括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香港科技大學、印度科學理工學院、韓國科學技術院、以色列理工學院等知名學術機構,還有百度、英國ARM等企業作為行業聯盟成員參與其中。
學術聯盟成員將把全球創新學院推廣給他們的學生,并向全球創新學院學員們提供與行業合作伙伴相關的項目。行業聯盟成員將密切與授課教師、創造發明者以及學員之間的聯系,并在課程發布階段為學生提供實踐項目,從而實現技術交流、共同發明和協作創新。
“隨著新成員的加入,全球創新學院走在了國際創新及大學與行業聯合創新的前沿。來自全球的一流教師、業內專家及行業領袖將為學生們授課,他們將激發學生發現及解決緊迫性全球挑戰的熱情。”科斯將其概括為全球思維。
這座三層的教研樓,沒有傳統的教室,只有小型的會議室、設計工作室、創業育成中心、電子原型實驗室等。負責大樓內部設計的博拉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師湯姆·鮑爾告訴記者,這里更像是一個配套設施齊全的制造工坊,比如配備有最新的大型3D打印機,學生們可以按需免費使用。而裸露的通風管道、懸在空中的電源接口,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學員們有一種原生態、無拘無束的體驗,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而展示大廳28英尺的觸摸互動視頻墻,則作為數字網關,為用戶提供更多關于全球創新學院合作伙伴、學生及項目的相關內容,注入更多互動式的數字體驗。
而作為華盛頓州的“父母官”,杰伊·英斯利州長對這一項目給予了傾力支持。英斯利說,有人認為面對當今的問題,答案是孤立,是擔憂。而在華盛頓州,更多的人認為應該通過聯通、開放與合作來共同應對問題,從而建立對未來的信心。“這就是全球創新學院能夠傳達的信息。”
英斯利表示,創新不會偶然發生,它需要堅持,需要計劃,需要決策來實施,更需要加強聯通,加強人民之間、不同文化之間、各個組織之間、各州之間、各國之間的聯通。
“很難想象美中不進行合作會是什么樣子”
在史密斯看來,這種合作的成功,得益于中國創新的風起云涌,也得益于中美合作的大背景。
他對記者表示,中國創新公司的數量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多,中國企業有更多的觀點可以共享。無論是技術,還是中國這個國家,都已處于一個創新的時代。“世界發展到今天,很難想象美中不進行合作會是一個什么樣子。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發展,總會出現一些問題,就像一個家庭出現矛盾一樣。但世界需要美中之間的密切合作。”
“有人質疑美國是否能從這種跨界合作的伙伴關系建設中受益,”史密斯說,從微軟角度看,我們知道無論技術還是教育都是需要跨界的,我們需要這種伙伴關系。“我們想通過這一倡議告訴世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這一星球正在變得更小而不是更大。我們需要相互學習,共同解決問題。”
事實上,全球創新學院的成功啟動與運作,只是中美人文交流的一個典型案例。首屆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即將在華盛頓開啟。而近年來,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從無到有、不斷完善,其覆蓋領域已拓展到今天的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婦女、青年、衛生等七大領域。到2016年,磋商成果達到400多項,雙方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達到399個,清潔能源、軌道交通等聯合研究中心和跨境創新創業合作平臺進展順利,越來越多地方、企業、學校、媒體、社會組織加入其中,雙方共結成友好省州和城市257對,參與人文交流活動的兩國民眾達2700多萬人。可以說,當前中美兩國人文交流的盛況,超出了當初的想象,有力證明了人文交流的強大生命力。
文、圖 | 章念生
來源 |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