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的時候,你在做什么?
論文?實驗?學生會?旅行?戀人?
他好像不記得自己今年多大了,要稍微計算一下才能給出一個“21歲”的答復。
白襯衫牛仔褲的劉一鋒站在臺上一板一眼地進行著項目路演,幾個旁聽的人忍不住地左顧右盼,有人甚至對著微信小聲聊起語音。顯然,他們并沒有被臺上的項目所吸引。
待投資者提到技術壁壘問題,他突然語調提高,話語變得急速,“這種柔性晶硅電池材料,我們是經過很多次反復實驗做出來的,他們不可能通過獲得的材料反推出來。”這個90后的清華“技術男”少見地使用了“不可能”這種在技術圈被視作“不規范”的詞。
“就像一瓶水,你知道是礦泉水,但你不能通過分析物質來得出它是哪座山產出來的。”他晃著手中的水瓶,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解釋道,一臉嚴肅。
劉一鋒在比賽現場。
“現在市場上的晶硅太陽能電池雖然效率高,但都是硬質的,封裝在玻璃里,太易碎;非晶硅薄膜電池雖然是柔性的,但效率卻不高。”擔心礦泉水的比喻說不明白,劉一鋒又開始比較自家太陽能材料的不同,“我們的柔性晶硅電池造價低,只有市場價格的50%;并且效率高,光電轉換率達到了22%,是大多數普通光電板轉換效率的3~4倍,還十分輕薄”。他一口氣說完,中間沒有任何停頓。
這段數據清晰、優劣對比完整的論述在PPT的展示中,則被團隊的營銷主管概括成了,“向太陽要電,讓太陽‘隨時可穿戴’”。
“不是都喜歡聽這么多技術上的東西吧”,坐在清華同方大廈,北京八度陽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一鋒笑了笑,襯衫上隱約可見幾點油斑,應該來自中午那“看著油膩吃起來很香”的鹵肉飯外賣,“鹵肉飯”是他和他團隊的標配。
在這座大廈的5層,四處走動的都是如今所謂的創客,“路演”“天使”“團隊”“核心競爭力”的各種提法回蕩在走廊里。不單單這座大廈里創業者充溢,500米外的清華園,白楊樹豎立沖突的主干道上,到處是創業者的宣傳欄。再遠處的中關村,被中國互聯網創業者視為圣城的創業大街,至今年9月,在這條晃著白襯衫牛仔褲、充滿著“CEO”的街上,與互聯網完全無關的店還剩下4家,一家專門攥寫中國人家族歷史的族譜公司,一家菜品均單價為15元的牛肉面館,一位四川老板開的文房四寶店和一家專門販賣中小學教輔書的書店。
“這種火熱并不奇怪,互聯網技術的創業,本來就是快速迭代。一下子火一片,又死一批。”劉一鋒拿起手機,自從去年他成立團隊開始路演,微信上便增添了很多創業的朋友,其中很多都是互聯網創業,“玩商業模式嘛,能創出市場來就贏了,再說投資者也喜歡這種有想象空間的項目。”他語速飛快地評價,30秒后,他又忍不住補充“其實也說不上哪種模式好,技術創新,就是周期長,可一旦實施,是某個領域的變革”。
劉一鋒所提的“變革”技術,是一張跟兩張紙差不多厚度的“金屬片”,他稱作“柔性晶硅電池板”,可這不起眼的薄薄的一片背后,卻需要集成隱形柵線技術、穩壓整流電路、封裝技術、涂層工藝、表面絨化技術、減反射膜技術多項技術。
“就表面絨化這一環,一直到去年才確定下來,是濕法還是干法,是溶液浸泡還是氣流通過幾種液體,比例如何,濃度如何,哎呀,太復雜了,跟你說了你也不明白。”講到一半,從7年前的高一開始就研究太陽能材料的劉一鋒突然停住,不再往下說。他并沒有夸大這其中的復雜度,不同的溫度,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強度,一種氣流還是幾種氣流混合,是同時通氣還是前后通氣,混合比例多少……一一試過,是上千種的組合。
實驗室外的白楊樹,葉子綠了又黃了,同學們高一升高二,轉眼又到大學。實驗室里的劉一鋒還在對著那塊薄薄的晶硅片不停試著上千種組合里的某一種。實驗、上課、吃飯、睡覺、實驗……他的一天就在這樣的周而復始中結束。唯一變化的是,他的實驗室從西安的高中搬進了北京的清華大學,以及晶片一點一點開始出現的穩定性。
劉一鋒埋頭的實驗室,是灰色的墻,陳舊的儀器,還在充溢在鼻端里實驗樓那獨特的沉悶的味道。樓外,是清華主干道上燦黃的銀杏林,禮堂里正在上演的天鵝湖舞劇,紫操廣場上歌聲四起的校園歌手大賽,還有多個餐廳里一批又一批的新推美食。
“孤單?也沒吧。就是想一點一點把東西做出來,這個急也急不來。”如今大二休學專心創業的劉一鋒,常常到晚上10點多才會離開大廈。夜色中的他,騎著自行車穿梭過仍熱鬧非常的五道口,偷偷溜進宿舍“蹭住”,那個時候,他既不是臺上路演的“CEO”,也不再是團隊里的“Boss”,而只是一個努力不被宿管大叔發現的“蹭住人員”。
拿到天使投資那年的劉一鋒19歲,開始太陽能充電研究的時候他14歲,而所有的創業初想,源自那場震驚世人的大地震后的陽光。彼時,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劉一鋒家鄉漢中亦震感強烈,受地震的破壞,全城停電。熬過了一個個蠟燭脫銷后的漫漫黑夜,迎著正午的陽光,劉一鋒想:如果用陽光來發電,該多方便啊。
于是,有了對太陽能材料的不停研究,有了對柔性晶硅電池的上千種測試。然而,這遠遠不夠,技術性創業的難點不僅在于技術研發的成果,更在于技術成果如何走向市場化。
“最愁的不是實驗室里的技術,是這技術怎么工廠化。”劉一鋒到現在還記得,他一個工廠一個工廠地問,有的剛開了個頭,就被撂了電話。碰到熟悉工廠工藝的前輩,他拉著對方不停地聊,聊到對方反感不再想說話。這個生長在陜西關中的青年,還記得去年的冬天極冷,五道口的風像極了朋友圈的“妖風”,他從工廠回學校時感覺都能被吹起來。
材料可以工廠化生產后,錢包式充電包是劉一鋒用柔性晶硅材料制作的第一個民用應用。
“充電包打開后,里面的3塊太陽能電池板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通過數據線連接手機等電器完成充電。在陽光下,兩小時可以把一部智能手機充滿。”劉一鋒在臺上舉著充電包跟評委詳細地介紹,他沒有詳細說的是為了得出這個“2小時”的時間,他和隊友在清華大學大禮堂的草坪上,試驗了蘋果iPhone6、蘋果iPhone5s、三星、華為……為了防止霧霾天對充電時間的影響,他們還特意挑了霧霾天進行測試。
讓劉一鋒略感泄氣的是,路演時技術創新的項目總是很難調動現場人的熱情,“一五一十地說總是顯得有些呆吧”。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在劉一鋒剛剛參加某場創業大賽中,另一個技術創新的項目,路演的題目長達20多個字,以致主持人要停頓3次才能報完這個項目名稱。
說到底,創業不像在實驗室里那么的純粹和可控,總是要面對外界的風波和動向。有時,與投資人的分歧讓他覺得鹵肉飯都不香。
“我們生產第一代折疊充電包時成本150元,如果自己有生產線,成本可以控制在40~50元。”代工成本高使劉一鋒有了建廠的想法。但意圖給他投資的投資人陸偉不這么看:“工廠并不是他的核心價值所在,他們應該將精力放在技術研發和運用上。”
曾被20多個投資人哄搶過的充電包,對于劉一鋒只是一個實體產品,“我們是原材料供應廠,我還要做家用太陽能系統,力爭用太陽能每天為家庭提供8千瓦時生活用電,這也是項目取名‘八度陽光’的真正含義,接下來會有更多的產品應用到軍工、電動車廠商、房車廠商上去”。
“都說德國的發電機好,我們造不出來嗎?不是,技術我們都懂,可這鋼材兩國用的不一樣,成品怎么能一樣!”他語速極快,似是不愿多談,“制造業怎么可能不創新!”
回憶起參加的央視《創業英雄匯》的節目,他呵呵一笑,“創業英雄,有點浮夸了。”他撓著頭樂道,“都說站在風口,豬都能吹起來,問題是有多少風口對應多少頭豬,風力夠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