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道,初到日本,面對比中國國內高出兩至三倍乃至更高的生活費,不少交換留學生都會選擇在學校宿舍附近的便利店或者拉面店打打零工,賺些零用錢,以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記者筆下的這位中國女留學生就是其中的一員。
這位女孩子留著精干利落的短發(fā),身材嬌小,講起話來細聲細語。因為熱情好客又做得一手好菜,在該校中國留學生中人緣極好。在日本安頓下來沒多久,她便憑借著一口流利的日語迅速地在日本當地一家全國連鎖壽司店里找到了兼職工作,收割了一眾發(fā)愁去哪里打工的同學們投來的羨慕眼光。
然而,從她打工的那天起,室友就發(fā)現她經常“神龍見首不見尾”:晚上已經過了12點,卻遲遲不見她回宿舍;白天的課堂上,她要么是無精打采,要么是連人影都看不到。這樣的情況持續(xù)了將近一個月,終于在某個晚上,擔心她的室友干脆覺也不睡,開著客廳的燈,只為等她回家。好不容易逮到了拖著疲憊身軀歸家的她,仔細一問才知道,這些她的“異狀”全是打工惹的禍。
原來,她雖然事前與日本老板說好只負責接待客人的工作,打工的合同上也白紙黑字地寫著打工時間至多到晚上11點,不過這位日本老板卻總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拖延下班時間。即使店里早已沒有一位客人,這些留學生們依然要繼續(xù)清掃地板,擺好座椅,清洗干凈器材。這些看似簡單的活計實際上最是消耗時間和精力。有時干完這些雜事,已經是凌晨3點了。
除此之外,當她在接待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想向日本老板討教時,收獲的卻是“你怎么這么蠢”的回應;不僅是她,對于其它來自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的留學生們,老板也往往頤指氣使、惡言相向。店里的其他日本員工們礙于面子,不敢當著老板的面出言相助,所以每次遭受老板的“咆哮”之后,她們只能尷尬而委屈地站在店中央,接受眾人各異的目光。
她氣急,甚至連工資都不想要,憤然提出辭職的要求。這時,日本老板又搬出打工合同,說她想走可以,但因為還沒到合同上規(guī)定的日期,這樣走不僅拿不到一分錢工資,還得自掏腰包,支付一筆違約金。她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繼續(xù)在店里當牛做馬。
室友聽她講完,又氣又心疼,連聲質問她為什么受了這么大的委屈也不講,還聽憑著日本老板的欺負。第二天一早,室友便陪她聯(lián)系了當地中國學友會的會長,又急忙趕去留學生支援室,向學校的老師反映問題。在中國學友會會長和日本老師的幫助下,日本老板終于偃旗息鼓,付清工資之后乖乖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