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操縱
削尖腦袋找門路,爸媽竟先進名校當校友
美國有4000多所大學和學院,每所都是獨立招生。在普通人眼里,美國名校錄取規則似乎各有章法、又似乎無規律可循。當然,標準化成績是第一參考要素,但是在成績差不多的幾十上百申請者中,為什么錄A同學不錄B同學,校方不會有任何解釋。而在成績參考之外,美國大學還要看學生的綜合素質,課外活動等等,這些主觀因素又無法量化,因此,讓整個錄取變得有些神秘。
而對頂尖大學或者排名前三十的名校來說,完全不缺生源。每年幾萬申請者,每個都非常優秀,到底錄取誰?家長、學生不得而知。于是削尖腦袋找門路的家長、挖空心思迎合家長的機構也應運而生。
“五六年前,有人參加模聯被錄取了,于是人人效法,個個參加模聯;近兩年辯論賽又火了,于是申請學生又一窩蜂去搞辯論……”一位中介機構從業者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家長和學生不斷攀升的利益訴求不斷刷新留學中介的留學“創造能力”:幫助學生策劃參加各種比賽、活動是低端;找名校教授“套瓷”寫推薦信漸入“佳境”,到最后規劃學生父母成名校校友則成為包裝極致。
想進頂尖,競爭尤其激烈,如何脫穎而出?一位做高端留學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他的包裝套路,每年中國幾個錄取名額,初一就得開始規劃,然后最好能安排其父母申請頂尖名校商學院參加一個月的EMBA進修,成為該校校友。孩子高一考托福,最好能達到校董推薦的最低標準,“然后還得參加一兩個名校的夏校,還得參加點國際賽事,規劃點活動……”
業內聲音
留學行業的規范需打破壁壘,進行標準化生產
連續七年,中國成為向美國輸出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2016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15-2016年度中國在美留學生人數達到328547人,同比增長8.1%,占在美國留學生總數的31.5%。
在2015-2016學年,中國本科留學生數量是135629人,比上一年度增長8.9%;研究生數量達到123250人,比上一年度增長2.4%。連續兩年本科留學生數量超過研究生數量,按照一名本科生在美就讀四年平均每年消費25萬為例,13萬中國本科學生4年為美國貢獻的財富,高達1300億人民幣。
而在國內,一名留美準留學生在出國前花費的各種費用也是一個巨額數字。一位留學顧問給華西都市報記者算了一筆賬,“托福、SAT考試費用3萬,補課費用三年3萬,中介申請費4萬,如果要參加美國夏令營或者夏校又得3萬-5萬不等,這還是不參加國際班的費用,如果三年讀國際班,那么出國前的費用至少得花50萬人民幣。”
這么大一塊蛋糕是美國大學、留學機構都是難以割舍的。“狄邦和新東方事件出來后,美國大學受到牽連的招生官可能會被解職,美國大學可能會補上這塊招生漏洞。我擔心的是事件對錄取的影響,招生官為避嫌對中國學生的審核可能會更嚴格”。“但是美國大學是否會縮減錄取的中國學生人數比例,這要看2017年的數據了。”一位從事留學行業多年的資深人士發表看法。
不過,中國留學中介機構涉嫌造假事件的引爆,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這些事件迫使招生制度背后的灰色地帶暴露出來,讓美國大學和中國留學機構都有所警惕,促使行業的規范:“短期來看,通過中介機構到中國的美國招生官將會減少。”
20年來,中國自費留學人口的飛速增長促使了留學行業的飛速發展。然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行業灰色地帶。“什么是行業標準,有沒有行業道德?中國的道德規范是否適用于美國?”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反問。
“請招生官到中國付差旅費在中國機構看來似乎合情合理,在美國卻有道德風險,但是這個被中國行業默認的規則又如何能夠被改變?”另外一名業內人士表達了自己的疑慮。
“留學行業的規范需要打破行業壁壘,進行標準化生產,同時中國中介機構應該認真從這次事件中反思,美國法律、道德禁區在哪里,從而制定真正的行業標準,安全生產,促使行業良性發展。”行業人士呼喚。
(原標題:捐70萬美金能進頂級名校?“深喉”揭露美國大學有“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