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學生在差異中成長
暑假期間,在臺灣銘傳大學就讀的陳邵德回到了廈門家中,兩年前高中一畢業,陳邵德就做了去臺灣上大學的打算。
“當時正好遇上臺灣高校開始招大陸學生。”陳邵德說,畢業于松柏中學的他希望有機會能多出去看看。在一次高考志愿填報推薦會上,他了解到銘傳大學是亞洲第一所美國認證大學,實力在臺灣民辦高校中名列前茅后心動了,此外,銘傳大學在國外的姐妹校多,學生交流的機會多也讓他頗為看中。
在招收限制上,臺灣的私立高校要求大陸學生的高考成績達到本二線,成績公布后,分數超過本二線的陳邵德如愿以償邁入了銘傳大學的“門檻”。
“臺灣的教育模式跟大陸對比偏向西方化,更為開放。”進入觀光學院的他覺得在臺灣所學的對以后就業、技能提升很有幫助。讓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學院額外要求學生具備校內30個小時、校外2個月的實習經驗。而校內設有銘傳與臺灣龍頭旅行社雄獅旅行社合作的“產學旅行社”,還有教學旅館和高爾夫球館,學生可以在這些地方做工作人員,實踐所學知識,邁過這道“畢業門檻”。
在銘傳大學桃園校區,陳邵德擔任陸生聯誼會會長,他坦言自己在赴臺后變化頗大,不僅是在學習上改變了“唯考試論”的模式,通過開放的學習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就個人性格成長上也獲益匪淺。“校園里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每個人的政治理念、習慣等都不盡相同。”他說,慢慢地個人也變得更具包容性,能夠兼容并蓄。
和陳邵德一樣選擇到臺灣就讀的人不在少數,“我們校區有230多個來自福建的學生,其中廈門的最多。”他說,廈門與臺灣鄰近,民風民俗等很接近,讓許多廈門人越來越輕松地邁出到臺灣就讀高校的腳步。
每年,銘傳都會對學生開放報名,選派一批學生到各國的姐妹校中交流學習,即將進入大三的陳邵德十分珍惜這樣
的機會,他已經瞄上了美國的一所省立大學,“如果報名的人多的話,我會通過競爭拿到名額。”對此陳邵德頗有信心。
交流,兩岸愈發親密
不同于陳邵德,即將進入大四的李奕涵在上學期選擇了從臺灣到廈門大學交流學習。對比臺灣大學的教學模式,學習財務金融的李奕涵說,廈門大學更偏向于理論教學,“教得比較深,還會延伸涉及其他的課外書,理論上比較扎實”。
李奕涵笑著說,大陸學生到臺灣學習大都能比較快地適應,“我們覺得臺灣地方不大,樂于去體驗”,而臺灣學生來大陸顯然會“比較焦躁”,包括剛來廈大,上不同的課要在偌大的校園里跑來跑去,要一段適應的時間,而出于文化相近、語言相通等考慮,臺灣學生往往會選擇較為熟悉的福建高校,尤其是廈門高校。
據悉,2009年以來,福建就開展了閩臺高校合作辦學,進行“3+1”(本科),“校校企”(專科)模式聯合培養人才。目前,福建省參加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的高校有32所,臺灣高校53所,本專科專業70個,臺資企業185家,來閩任教臺灣教師270位,來閩任職臺灣教師35位,辦學規模2.6萬余人。
在劉廣華看來,兩岸高校學子本科交換學習勢必能促使學生們擴大視野,促進兩岸增進了解。“今年我們將迎來臺灣開放招收陸生后的首批大四學生。”劉廣華說,畢業后陸生們回到大陸各地,但和臺灣的同學肯定還會來往,這就是合作的契機,兩岸教育領域實現了“雙向交流”后,年輕人有了更多相互了解的機會,就業后在往來中更能實現“兩岸一家親”。
目前,臺灣尚未出臺允許大陸在臺高校畢業生在當地就業的政策,許多陸生表示,如果政策開放,并不排除今后在臺灣就業的打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