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漫畫家、《老夫子》作者王澤(原名王家禧)2017年1月1日在美國去世,享年92歲。
王家禧,1928年生于天津,1944年考入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西洋畫專業,畢業后曾在天津文化宮從事美術家工作。1960年初期,王家禧首次以長子王澤之名為筆名畫《老夫子》漫畫,《老夫子》一經面世,便受到了讀者熱烈追捧,“王澤”這個名字也由此紅了起來。父子之間,常常因為同一個名字鬧出不少笑話。沒有料到的是,后來,兒子王澤放棄了在美國的建筑設計師工作,接管了《老夫子》漫畫事業,真正成為了《老夫子》第二代創作人,延續著漫畫《老夫子》的生命。
頭戴瓜皮帽、身著長衫馬甲的老夫子,身形矮小肥胖、性格樂天的大番薯,還有外表俊朗、追求新潮的秦先生……一個個詼諧幽默的漫畫人物在兩代“王澤”的筆下演繹著一幕幕市井小民的人生百態。然而,就在2016年,一篇《看了這么多年的,竟然是抄襲的》的文章在網上廣為流傳,令不少網友高呼“毀童年”。文章提到,從上海的藝術學校畢業的朋弟(原名馮棣)才是《老夫子》的真正原創者:朋弟的《老夫子》在1937年—1943年流行,1950年消寂,而王家禧在這之后創作的《老夫子》和朋弟的《老夫子》人物造型和性格設計都基本相同,且“老夫子”的朋友“大番薯”,和朋弟的《老白薯》也有雷同。盡管王家禧賦予了《老夫子》新的生命,但原創者朋弟卻被埋沒,生活困苦,“1983年,老夫子電影《山T老夫子》在香港熱鬧上映。同年,《老夫子》漫畫的原創者朋弟,在病床上孤寂地死去。”朋弟的遭遇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同情,但面對有關抄襲的追問,王澤曾委托公關公司表示,“對于這陳年舊聞,我方不予回應。”
據報道,早在1996年,作家馮驥才就發現港臺和海外竟然流行一部似曾相識的“老夫子”。馮驥才出生于天津,知道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天津有過一個“老夫子”形象,作者名叫朋弟。1999年,馮驥才在天津《今晚報》上發表文章《朋弟的“老夫子”與王澤(即王家禧)的“老夫子”》,嚴正指出,“我翻看了王澤的《老夫子》,可以斷定,在人物造型與性格設計上, 王澤確實搬用了朋弟的’老夫子’、‘老白薯’等所獨創的漫畫人物。何況連名字‘老夫子’也是人家朋弟的!”
近年,雖然京津兩地文化界陸續做過一系列“為朋弟不平”的活動,但依然不能扭轉“朋弟種樹、王家禧摘果”的狀態。目前,朋弟的原著作品已經重新出版,王家禧也已去世,這段中國漫畫史上的公案似乎仍難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