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通過喝牛奶,平均身高長了10公分”“每天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這樣的話語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如今,牛奶已經成為家庭必備之物。為何這樣一種白色液體,能夠成為現代消費體系里必不可少的部分?近二百年的“牛奶史”,或可以展示在現代語境下一種普通的食物如何被推上神壇的過程。
在人類歷史中,牛奶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正如《牛奶的地方史》(Milk: A Local and Global History)作者黛博拉·瓦倫茲(Deborah Valenze)所說“牛奶總能在危機時刻發揮魔力,力挽狂瀾。”而且,牛奶也是觀察人類社會發展的透鏡,近二百年的“牛奶史”,展示了在現代語境下一種普通的食物如何被推上神壇的過程。
乳制品是在新石器時代隨著畜牧業的發展而出現在人類飲食中的,并且僅限于地球上的某些地區。有研究者認為“西方的文明是建立在牛奶之上”,這個說法或許過于夸張,盡管比起非洲人或遠東人,歐亞人更容易消化乳糖,但牛奶在歐洲人的飲食中并不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因為牛奶容易變壞,只有家中養有牛羊的家庭才能夠經常以乳制食品為生。因此在中世紀,經常食用乳制品會被視為貧困的標志。
直到18世紀末期的歐洲,乳品的飲用還并未普及,絕大部分的牛奶都是自產自銷。當時還普遍有觀點認為直接飲用奶類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幼兒;有的醫生甚至指責奶類會散播麻風病。出版于1607年的《健康寶庫》(le Thresor de sante)描述了乳糖不耐癥的癥狀,提醒人們謹慎攝取奶類食品。
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梅拉尼·迪普斯(E. Melanie DuPuis)在《完美食物:牛奶如何成為美國人的飲料》(Nature's Perfect Food: How Milk Became America's Drink)中寫道,牛奶并非一直都是美國人餐桌上的食物——19世紀,牛奶女郎沿街叫賣的牛奶大都是制作黃油的剩余產物,基本不給人食用,而是拿來喂豬。
毫無疑問,正是19至20世紀的商業和科學改變了牛奶,并將這種自然物塑造成一種現代生活的日用品,也成功地使它成為母乳的替代品以及嬰兒和兒童的必需之物。所以從某種程上來講,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牛奶”,并不是從奶牛乳房流出來的純潔芳香的白色液體,而是一種由現代科學技術、廣告宣傳效應塑造和推廣的一種文化概念。
作為現代商品的牛奶根據彼得·阿特金斯(Peter J. Atkins)的研究,大約在1850年代,牛奶才成為英國大眾消費品的一種。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由于維多利亞時代的城市化進程,日漸擁擠的城市令牛奶場不得不搬遷到近郊,于是鮮牛奶必須運到城里進行再加工和分配,這使得牛奶的生產經營逐漸成為體系:二是由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人們有能力控制自己在食物上的選擇和消費。
1856年,美國人博登研制出制作煉乳的方法:采用減壓蒸餾方法將牛奶濃縮至原體積的1/3左右,并加入大量的糖,達到成品重量的40%以上,以抑制細菌生長。1858年,他在美國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煉乳工廠,生產的煉乳罐頭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中供軍隊食用,證明了該技術的實用性。
19世紀60年代,英瑞煉乳公司在瑞士成立,這是第一家在歐洲生產濃縮奶的企業,1866年雀巢公司創立。19世紀初,英瑞與雀巢合并,并在幾十年之間,四處擴建工廠,成為歐洲乳制品行業的巨頭。
在雀巢、英瑞等乳業公司大范圍攻城掠地之時,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也不斷地推動著該行業的繁榮——1871年,巴斯德滅菌法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費更加旺盛;19世紀末期,肉類消費需求量的提高間接地帶動了乳業農場的發展;火車的出現使得運送液態奶更為便捷;20世紀,冰箱的普及使得奶類的保存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