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脫貧攻堅答卷,譜寫鄉村振興新篇。
到2020年底,泉州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市3.2萬名建檔立卡對象年人均純收入達1.7萬元;18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連續4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好”等次;2020年度省對市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獲評優秀,全省排名第三。
在相距兩千多公里的寧夏,泉州也扛起協作幫扶責任。
數據顯示,閩寧協作落實幫扶資金7.06億元,實施財政資金項目157個,推動招商項目129個、總投資196億元,通過勞務協作促成就業1.17多萬人次,推動消費扶貧銷售額17.5億多元,省內山海協作對口幫扶,落實財政幫扶資金5.26億元,共同引進178家企業入駐、完成投資118億元。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組織1.36萬名干部參與掛鉤、實現18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駐村全覆蓋、國內首創創業致富帶頭人“1+11”培訓模式……為了打贏這場“戰役”,泉州頻頻“出招”,在全市范圍開展干部包干到戶、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工作,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干部幫扶。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泉州累計易地扶貧搬遷3600多人,實施發展壯大薄弱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全面消除10萬元以下低收入村,20萬元以上的村達60%。
2019年以來,省派泉州駐村工作隊探索抱團置業發展村財,幫助永春縣、德化縣的省級扶貧村統一購置綜合樓,并租賃給眼科醫院20年,每村每年增收近10萬元。
南安市國務院扶貧辦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蓉中)首創“1+11”培訓模式,即學員在基地培訓1個月、返村創業后基地繼續指導幫扶11個月,累計為中西部196個貧困縣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5527人。該做法列入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體學習案例,獲“全國脫貧攻堅工作創新獎”。
在實施社會扶貧方面,2016年組織實施“百企幫百村、百會扶百村、百僑助百村”社會扶貧工程,累計發動1500多家企業、僑商,結對幫扶700多個貧困村和低收入村,落實幫扶資金4億多元,受益6萬多人。
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結合實際情況,泉州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泉州市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鄉村振興12個專項小組結合各自領域職責職能,分別制定5年工作方案以及年度目標任務,各縣(市、區)出臺相應政策,逐步建立鄉村振興領域工作政策支持體系。
同時,率先組織實施19個三年專項行動(2018-2020),聚焦農村改革、壯大薄弱村集體經濟、農村飲水安全、農村金融服務等內容,取得階段性成效。
在推進145個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的基礎上,泉州確定了170個市縣級試點村,通過市縣兩級共建等形式,有序擴大試點范圍,使省市縣級試點村規模達到315個,實現所有鄉鎮全覆蓋。
此外,按照串點連線的思路,在原先14條示范線路的基礎上,拓展整合打造23條示范線,覆蓋31個鄉鎮、115個村(含36個省級試點村),聚焦“三無一改”(無裸房、無黑臭水體、無凌亂桿線,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三有一壯”(有主題、有產業、有項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等重點工作開展創建工作,在創建成效中期評估中,“優秀”等次16條,“良好”等次7條,無“不合格”示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