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與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交相輝映,成為古老而現(xiàn)代的文化“名片”。
19日,參加世遺大會的嘉賓、專家,來到三坊七巷,一睹這片歷史文化街區(qū)的風(fēng)采。
內(nèi)行看門道。這座“明清建筑博物館”“里坊制度活化石”,擁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1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眾多的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筑。這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文物專家們“迷了路”——跨入一扇門,就一直研究一路追問,不想走了。
來自南京市文旅部門的向左元就是其中一位。在小黃樓,他一邊欣賞雕梁畫棟的建筑,一邊探尋建筑背后的寓意。比如,屋頂上的木雕,呈南瓜形,寓意多子多福,福祿雙全,格外吸引他。
“這里有一種‘人氣’,就是生活的氣息,歷史文化沒有與人割裂開來,這是三坊七巷得以活靈活現(xiàn)、長存不衰的最大原因。”向左元感慨,三坊七巷不但保護得好,介紹和展示得更好。
“原來,近現(xiàn)代這么多名人都出自這里。”
在郎官巷的嚴復(fù)故居,聽了導(dǎo)游的介紹,不少嘉賓紛紛感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杰,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fù)、陳寶琛、林覺民、冰心、林紓等眾多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于此。這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不散的靈性和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步入衣錦坊,來到清布政使兼按察使孫翼謀故居。這里是福州目前留存的唯一擁有水榭戲臺的古厝。
老宅內(nèi),正在進行著一場以“古厝+非遺”為主題的老建筑活化嘗試。這里已成為福州地方戲曲的演藝場所,閩劇,福州評話、伬藝等在此常態(tài)化演出,“票友”“戲骨”人來人往,經(jīng)久不衰。
“感謝有這樣的場所。這么多來看我演出的人中,有不少年輕的面孔。”長期在水榭戲臺演出的曲藝表演者許堅心說,水榭戲臺的活化利用為傳承、弘揚福州地方戲曲提供了極佳的平臺。
正因為有這樣的探索,如今的三坊七巷,已經(jīng)深深融入市民生活,也成為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會客廳”,閩都文化的“展覽館”,連續(xù)多年游客年接待量超過1000萬人次。
來自潮州的文物工作者唐智海感慨萬分。“現(xiàn)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在著手對這樣的古街進行保護和開發(fā),但是三坊七巷保護啟動早、活化利用好,是大家學(xué)習(xí)的榜樣。”他說。
活化的步伐仍在繼續(xù)。目前,三坊七巷又引進脫胎漆器、軟木畫等民間手工藝入駐,并開展特色民俗活動,逐漸成為福州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中心和交流平臺。
參觀完畢,不少嘉賓表示感嘆,看過三坊七巷,便更能理解福州的城市精神,福州人對文物的珍愛之心、尊崇之心,也更理解了保護文化就是保護城市的“根”與“魂”。(福建日報記者 吳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