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迎著灑進室內的陽光,51歲的向書蘭站在茶葉加工坊的焙爐旁,雙手不停地揉捻著一個茶團,額頭上漸漸滲出了汗珠。“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了幾百年,愿意堅守的人不多了。”向書蘭說道。
恩施玉露是中國現存唯一的蒸汽殺青針形綠茶,其制作技藝始于清朝康熙年間。1945年,恩施玉露遠銷日本,自此名揚于世。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入選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向書蘭是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第十一代傳承人,學習制茶已有36年,現在是恩施市一家茶業公司的骨干技術工人。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分為蒸汽殺青、扇涼、炒頭毛火、揉捻、炒二毛火、整形上光、烘焙等工序。由于制作過程復雜,即使手藝嫻熟、技術規范,每個制茶者工作12個小時也只能制出20斤恩施玉露。
向書蘭揉捻茶葉時,記者看到他的手上滿是老繭和傷疤。他告訴記者,手工制茶不能戴手套,也不能用工具,在溫度高達120℃的焙爐上,制茶者只能用手在茶葉間翻炒、揉搓,一不小心手上就會燙出水泡。
“這種苦累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向書蘭說,由于制作過程復雜、長時間站立、熬夜、容易燙手等原因,年輕人很少愿意去學習這門技藝,而有些年輕人雖然掌握了技藝,但是最終也不愿選擇從事手工制茶。
為了傳承這門古老的技藝,向書蘭一直都在努力堅守。2002年,向書蘭曾自己辦起茶廠,帶著家里人手工制茶,但因為做茶太辛苦,家里如今只剩他還在從事制作恩施玉露的工作,“我想多做幾年,多帶幾個徒弟。”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缺乏規范教材、師傅教徒弟沒有統一技術標準也是傳承困難的原因。”今年81歲的楊勝偉是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第十代傳承人,為此,他不僅致力于茶樹種植、茶葉采摘加工的教學與研究,還總結整理了恩施玉露的生產技藝。
經過多年摸索、研究,2014年,楊勝偉完成了《恩施玉露》專著,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藝溫度域”概念和“偶數法則”,系統總結出了操作技術,從而確立了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的理論體系,規范了操作技術規程。
楊勝偉曾擔任恩施農業學校的校長,為傳承恩施玉露制作技藝,他不光在學校里培養學生,還常常去當地各種茶廠做指導,并收徒手把手傳授。在其60年制茶生涯中,先后培養茶學專業學生1080名,掌握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者600多人。
徐凌是楊勝偉的學徒中“特別”的一位,今年39歲的他是一名聾啞人。徐凌9年前開始學習制作恩施玉露,盡管身有殘疾,但是憑著對制茶的滿腔熱情,學習技術時尤為專心,如今是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第十二代傳承人中的佼佼者。
徐凌打著手語向記者表示,制作恩施玉露讓外界認識了他,也讓他有了很大的自信,盡管手工制茶很苦,但是他會堅持把這門技術學精,并傳承下去。
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主任譚驍介紹,為更好地進行傳承,當地開展過一次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人的選拔,目前該技藝傳承人已經從九代的3人,已經發展到了十二代的21人。
“雖然堅持手工制茶的年輕人在減少,但是擁有高學歷的學徒卻在增加,相信不久的將來,恩施玉露的傳承會進入一個新層面。”楊勝偉說,他對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的傳承始終充滿希望。(作者 董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