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某企業跑審批,到縣里找部門蓋章。具體經辦人員答復:“得找局長簽字。”
“局長在哪?”
“生病了。在家休息!”
“那得去看看啊。看就不能空著手,包個信封。”企業負責人深諳此道。
見著局長面,若是信封薄了,局長臉一沉,“家里也不是辦公地方啊,等過幾天上班吧。”
若是信封厚度夠,局長字一簽,“這點小事,還要往家里跑。”
類似“不給好處不辦事”的遭遇,恐怕不少企業負責人都有過。有企業家感慨,開一間廠子,審批難、貸款難、拿地難、招人難、贏利難、回款難,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兒、來錢快。
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興國之基。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成為各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力點、聚力點。
在曾被貼上“投資不過山海關”標簽的東北,沈陽向改革要動力,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成本負擔。在江蘇江陰,市級財政搭建資金池,引導資金進實體。在廣東虎門,互聯網平臺定制催生“淘工廠”,傳統服裝產業向優質、高端、個性蛻變。
清除隱形障礙、破解融資難題、降低運行成本……更多陽光雨露,正不斷灑向實體經濟的每個角落。
圖片說明:
圖①:江蘇飛慕市場總監田浩然(右一)介紹產品技術原理。
卞丹娟攝
圖②:遼寧沈陽鐵西開發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為企業辦證。
張文魁攝
圖③:廣東虎門舉辦“淘工廠”線下座談會。
資料圖片
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29日 16 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