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兩年前,迎著凜冽的寒風,他們“跳進”地下二十米深的基坑,只為打下最堅固的柱梁。
兩年后,依舊寒風凜冽,他們“爬上”五十米高的屋頂,默默點綴出偉大時代年表的顏容。
李建華團隊——這支來自北京城建集團工程總承包部的鐵軍,恰如那昂首挺立在歲寒之時的松柏,在決勝北京新機場航站樓封頂封圍攻堅戰(zhàn)中,雖遇勁雪嚴霜,卻不曾改容,而是以艱苦卓絕的奮斗,在寒寂的冬日奏響了建筑交響樂中最為澎湃的一章,雄偉的激蕩著這個蓬勃向上的時代!
樂章:看似尋常最奇崛
爬完五十余級窄直的鋼梯,便是新機場主航站樓的屋面。在金色陽光的照耀下,凸起的氣泡窗恰似教堂的圓頂,線條柔美而又氣勢恢宏;高低起伏的屋面如同連綿的山丘、翻滾的波浪,起伏著觀者的每一寸心跳。
這便是舉世聞名的“扎哈曲線”設計。
在新機場主航站樓,行云流水般的“扎哈曲線”塑造出了驚艷的“鳳凰”造型,形成了18萬平方米的自由曲面屋面,按照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計算,這可以居住4400余人。
造型越是奇特,施工越是艱難。建造如此面積的自由曲面,如同要化“百煉鋼”為“繞指柔”,它意味著極為精細的節(jié)點設計、十分精心的構件布置和特別精準的輪廓定位。而更大的難題在于,不僅要呈現(xiàn)出屋面自由曲面的壯美,還得保證其結構功能的先進。
俯看新機場主航站樓屋面,它的中心便如盛開的“蓮花”,沿著蓮花六塊花瓣中心線向外綿延而去的是六條“絲帶”,而散落在這六條絲帶周圍的則是八點“水滴”。這就是具備綠色節(jié)能功能的屋面玻璃幕墻系統(tǒng),它是由一個中央天窗、六條條形天窗和八個氣泡窗組成的自然采光體系,需要用12800塊不同形狀和材質的玻璃拼接而成,玻璃接縫膠黏長度可以環(huán)繞北京四環(huán)路一圈。
平視新機場主航站樓屋面的一個截面,它就像一個有12層的超級夾心面包,各個夾層的厚度不一、形式各異。這就是具備遮陽抗風、防水融雪等功能的金屬屋面系統(tǒng),它由12個構造層組成,安裝工序多達18道。單是其中的檁條系統(tǒng),就得安裝10萬多個主次檁托、5.7萬多根主次檁條,所有的檁條首尾相接,可以從天安門一路鋪到石家莊,長達300多公里。同時,每個檁托的位置都需要精準測量,上面托板的高度甚至精確到了毫米。
……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站在航站樓四十多米高的屋面上,呼嘯的寒風撲面而來,刺骨如春草生。拾起屋面上的鋼材,不一會兒,便會感到一股寒意浸過手套,從手掌直接涌向內心。
“如果遇上結霜,走在這上面,就得特別小心,不然稍不留神就會摔在鋼板上。”項目技術員張顯達一邊說著,一邊哈氣取暖。
鳳鳴京南,彈劍而歌。復雜的結構、浩瀚的工程、惡劣的環(huán)境、緊迫的工期……這些難題相互交織,讓屋面工程成為了新機場航站樓這首恢弘交響樂中最為澎湃的一章。可是,如此澎湃的一曲,又該如何奏響?它的“指揮”該是如何的從容,才能使眾多交叉的工序和諧有序?它的“樂器”該是如何的非凡,才能以鏗鏘的聲音擊碎前行的難題?而它的“演奏者”又該是如何的激情,才能以滿腔的熱血融化這寒冬的冰雪?
指揮:龍袞九章挈一領
2017年11月8日中午。
剛打開飯盒,還沒吃上一口,項目經(jīng)理李建華便又急忙回到電腦前。
三個小時前,他瞄了一眼桌上的日報,便拎起反光背心,奔赴現(xiàn)場。
日報上顯示:氣泡窗玻璃安裝完成情況為5%,條形天窗玻璃安裝了0%;金屬屋面系統(tǒng)的第四道工序次檁條的安裝完成情況為67%,第五道工序鋼底板安裝了31%,第六道工序還未開始。
而此時,距離新機場航站樓封頂封圍的節(jié)點僅剩50余天。
爬上航站樓屋面,看著周遭的施工情況,李建華的眉頭更是緊鎖起來。
寒風之中,工人們或是在焊接,或是抬著屋面板,或是固定著螺栓,而他們的臉上,都顯著倦意。
看著工人,再想起今早的日報,李建華的腦中不由的充斥著各種問題:
在剩下50多天的時間里,該如何重新調整計劃,并將計劃分解到日?該如何將眾多專業(yè)隊伍更好地組織起來,發(fā)揮出最大的合力?該如何對施工進展進行最有效的監(jiān)控,并進行及時的協(xié)調?又該如何激勵廣大員工,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偉力?
一路上,李建華都在苦思。
回到辦公室后,就在打開飯盒的剎那,他有了答案。
龍袞九章,但挈一領。他決定從思想激勵上入手。
在下午要召開的封頂封圍動員會的匯報PPT上,李建華加了一頁,上面寫著:
“‘封頂封圍’目標堅決不能動搖,沒有退路必須實現(xiàn)。請各單位迅速行動起來,堅定不移地保持永不懈怠、決戰(zhàn)決勝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
動員會上,在工程總承包部經(jīng)理羅崗、黨委書記姜維綱的見證下,李建華一一與各專業(yè)分包單位的負責人簽訂了“軍令狀”,這上面寫著細化的節(jié)點目標和獎懲措施,如果順利完成節(jié)點目標,分包單位將被給予總額為200萬元的重獎。
這是先手棋。
作為管理者,李建華深知,施工如征途,管理如弈棋。每一步,都要著眼全局、精心布子;每一步,都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蹄疾步穩(wěn);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于是,舉眾之智,一個包含計劃、組織、控制、激勵的管理弈局形成:
主航站樓屋面的6個區(qū)被劃分為116個流水段,每個區(qū)指定一名總包的生產(chǎn)系統(tǒng)領導進行管理協(xié)調,每個流水段都有總包的管理人員進行生產(chǎn)、質量、安全查驗。
各專業(yè)分包下的勞務隊納入直接管理范疇,搭建起最扁平化的管理架構。
周計劃被進一步分解成日計劃。
每隔一天就開一次大范圍的協(xié)調會。會上,對各專業(yè)分包的難題進行一一協(xié)調解決,并對這兩天的進展情況進行分析,實施獎懲。
……
風勁帆滿海天闊,附指波濤更從容。閉環(huán)的管理最終實現(xiàn)了從容的指揮,讓樂章的演奏時而激昂、時而深情。工程雖浩瀚、結構雖復雜,但屋面卻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樂器:天工人巧日爭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奏響屋面這首樂章,離不開技術創(chuàng)新這把“號鐘”琴。
行走在航站樓屋面的條形天窗,稍一留意,便會發(fā)現(xiàn)腳下的玻璃中有一層密集的網(wǎng),它們如同一個軍隊方隊,排列整齊,看向北方。
“可別小看這么一塊玻璃,它共有四層,上下兩層是玻璃層,中間為中空層,中空層的的內部則是‘智慧芯’,這些統(tǒng)一向北排列的鋁網(wǎng)不僅可以遮擋陽光,同時又能滿足航站樓的自然采光需求,節(jié)能環(huán)保……”項目常務副經(jīng)理兼總工程師段先軍畫下玻璃的結構草圖,娓娓道來。
而事實上,站在航站樓屋面,除了這種專門為新機場研制、國內首創(chuàng)的特殊玻璃外,目光所及之處,均是不可思議的神奇。
那舉目可見的屋蓋率先在世界上進行風揭實驗論證,實驗中可抵御17級的特強龍卷風。那消隱在遠處的“溝壑”則采用了特殊的虹吸排水工藝,由項目聯(lián)手瑞士吉博力公司反復論證改良,使屋面的防洪等級提升到了百年級的防洪標準。那一萬多個鋼球的測量定位則是用無人機和三維掃描儀做“CT”,這種測量方式也是國內首次應用于機場航站樓屋面工程……
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這種金剛鉆不只是過硬的技術裝備,更是深遠的戰(zhàn)略眼光。這種眼光是所看到和致力的事情,不僅服務于航站樓建設需要,還能站位于行業(yè)前沿;不僅滿足企業(yè)長足發(fā)展需要,還能貢獻于國家相關事業(yè)的持續(xù)進步。
就像項目的智慧工地平臺。一年前,當李建華和段先軍致力推動建設系統(tǒng)集成平臺時,他們并不清楚,這個平臺在日后究竟能發(fā)揮出多大的作用。
而現(xiàn)在,這個以BIM技術為基礎,結合了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大數(shù)據(jù)分析等技術的“精筑BIM+項目管理平臺”,如同一只“天眼”,通過它不僅可以對屋面網(wǎng)架每一塊構件進行“面部識別”,還可以實時智能檢測、預警甚至預測工期進度,在屋面工程的施工監(jiān)測和構建管理上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有些事情,是看得見的成果;有些事情,則是滯后的滿足。知行業(yè)之大勢,明項目之道,精建造之術,終究會獲得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大步跨越任何艱難險阻。在技術創(chuàng)新面前,航站樓屋面結構再復雜、測量再高難,終為過眼云煙。
演奏者:策馬揚鞭自奮蹄
我們贊美生機勃勃的城市,因為它在波瀾壯闊的時代發(fā)展進程中,集中投射著一個民族的文明之光。
我們贊美恢宏壯觀的建筑,因為它將藝術之美與工程之術有機結合,勾勒出一個城市的生動面孔和共同記憶。
而這些城市、這些建筑亮麗而偉大的背后,都有建筑者的身影。
當傍晚的太陽橫掛在航站樓屋面、落日的余暉映紅人的臉龐時,城建人的身影便被定格。那是趙海川聲情并茂介紹航站樓時的激情,是劉漢朝不舍晝夜在現(xiàn)場轉圈時的堅毅,是劉云飛深夜伏案看圖時的專注,是李杰拎起測量箱邁向屋面時的執(zhí)著……或許在偌大屋面的映襯下,這些正在辛勤勞作的“演奏者”顯的是如此地渺小,但這卻是最真實的他們:不以難題為畏懼,不因艱苦而退宿,惟知拼搏,惟知奉獻,惟知鐵軍之精神、國匠之初心。
而這樣的他們,所迸發(fā)出的滾滾熱情,溫暖著這個凜冽的寒冬,激蕩出盛世之樂的豪邁;這樣的他們,如同這航站樓屋面上的檁托,與這個天地之間最為壯觀的“鳳凰”融為一體,矗立起時代精神的脊梁。
歲月崢嶸,弦歌不斷;風霜雪雨,薪火相傳。其實,對于城建而言,這樣的他們并不陌生。無論是在搶建小湯山“非典”醫(yī)院、援建汶川、玉樹地震災區(qū)和抗擊北京7.21特大暴雨等抗震救災的第一線,還是在修建首都機場T2航站樓、鳥巢、馬爾代夫機場等經(jīng)濟建設的主戰(zhàn)場,城建人何嘗不是如此。從1983年成立至今,三十四年的接力奮斗,城建人打造的不僅僅是建筑大廈,也是精神大廈;壘起的不僅僅是建筑上的高原,更是精神上的高峰。從創(chuàng)業(yè)到立業(yè)再到興業(yè),或許時代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企業(yè)的規(guī)模發(fā)生了變化,員工的面孔也在不斷地更新,但城建人身上所肩負的崇高使命和責任未曾改變,城建人的精神內核也將一以貫之。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新機場航站樓封頂封圍攻堅戰(zhàn)雖已勝利在望,但“重山之外又重山”,接下來,李建華團隊將以更加艱苦、更加艱巨的努力推進新機場主航站樓的機電安裝和精裝修施工,在航站樓內呈現(xiàn)出“地上繁花似錦,中間銀龍走壁,頂上如意祥云”的視覺效果。而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城建人也將策馬揚鞭、自我奮蹄,攀爬更高的山峰。
最美的風景,依舊在路上。
特約通訊員 宋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