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暢想 三年完成逾796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
“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履行環保職責,堅決呵護泉州的青山綠水、碧海藍天。”市環保局副局長鄭天助介紹,今年,泉州市啟動了環保設施與能力建設大會戰。今后,泉州市將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針對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開展環保攻堅,推動泉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上新臺階。
根據部署,2017年至2020年,泉州市將分步實施136個具體項目和5個工程包,攻堅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和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至2020年底,實現全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出水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各縣(市、區)至少建設1處建筑垃圾綜合利用處理廠或收納場等一攬子目標。
基礎設施建設,筑牢環保安全網。今年起,泉州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三年行動正式啟動。根據計劃,泉州市將用3年時間,完成796個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使全市70%以上行政村覆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強化制度保障,共創美麗家園。今年8月,泉州第二部實體法——《泉州市市區內溝河保護管理條例》三審通過,內溝河保護管理將實行河長制。按照市政府印發《泉州市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實施方案(2017—2020年)》,2019年,中心市區將實現生活垃圾“干濕分離”;2020年,中心市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泉州市還出臺實施意見,明確到2020年,全市要實現流域、森林、海洋、濕地、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
體制機制創新,將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為破解生態環境損害中“企業(個人)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難題,泉州市作為全省試點率先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探索工作,在晉江、惠安、永春率先試點,明年全市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