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建省省長)深入武平縣調研林改工作,與當地林農親切交談。(資料圖片)
改革惠及民生
增進福祉,讓百姓真正受益
“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兩個文明建設的最根本出發點。各級領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
——2001年8月24日,習近平在全省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林改“三定”迸活力
【背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被稱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中國農村的又一場偉大革命”。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赴率先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龍巖市武平縣進行專題調研。在聽取匯報和實地調研后,習近平強調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并要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歷經15年的積極探索、大膽突破和持續改革,這場由習近平同志親手抓起、親自主導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福建保護生態、農民增收帶來巨大活力。
在福建工作期間,事關群眾利益、百姓福祉,無論大事小事,習近平都記掛在心,盡力解決。同時,他更注重以前瞻的眼光,謀劃改革方略,尋求解決民生問題的最佳路徑和長遠之策。
習近平同志親手抓起、親自主導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就是個典型例子。
福建山多、林多、樹多,森林覆蓋率已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
“林改前,福建林業發展面臨種種窘境,廣大林農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時任省林業廳廳長黃建興記憶猶新,福建是南方集體林區,當時的問題也恰恰出現在“集體”二字上。在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集體山林的產權主體沒有明顯界定,林農作為集體山林真正的所有權主體被虛置,林權歸屬不清、機制不活、分配不合理,出現了“亂砍濫伐難制止、林火撲救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產業難發展、農民望著青山難收益”的“五難”困局。“針對這種狀況,習近平同志當年多次深入林區開展調研,親自抓起和主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2002年5月,黃建興剛擔任省林業廳廳長,時任省長習近平就專門找他談話。
“當時交代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加快林業體制改革。”習近平的話,黃建興至今難忘:“他說,‘我們干林業,很多人只見林,不見人。但林是人種出來的,人對林的關注、感受、利益關聯卻往往被忽略。你們要抓緊做好調研,盡快開展工作’。”
山林承包到戶,這在當時還沒有先例。“習省長給我們提的要求是既要慎而又慎,又要積極推進。他說,‘為官一任,我們必須考慮老百姓的訴求和期盼,就要不怕冒險,但要試點逐步推進’。”
試點,選擇了林改先行一步的武平縣。
據黃建興回憶,當時武平在進行更換舊林權證時,由于“權屬不清,邊界不明”的歷史問題,導致換證工作進行不下去,糾紛不斷。
破解困局,唯有改革。2001年,武平在兩個村進行試點。針對“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誰分”這個最棘手的問題,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萬安鄉捷文村提出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的思路,把所有集體山林按照“耕者有其山”的原則落實到戶。當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領到了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
此后,武平在全縣17個鄉鎮各選一兩個村進行試點,開啟集體林權“分山到戶、家庭承包”的新路。2002年4月,縣委縣政府成立林改領導小組,并制定《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
雖然沒人反對,但結果如何,時任武平縣委書記的嚴金靜沒把握。武平縣37萬人,改革涉及的林農就有35萬人。“改革稍有閃失,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從30多個村到200多個村,隨著改革推開,問題也在增多,比如這個村山場幾十塊,地塊怎么分,歷史上的所有權難以界定;有的干部認識不到位,方法欠科學,分山的程序不到位,這讓群眾意見很大,認為“分得不公平”。
這一年,涉及林改的上訪增多,愈發讓縣委縣政府頭疼。
在改革最關鍵的時候,習近平到武平縣調研農業農村工作。
2002年6月20日晚,在下榻的賓館,嚴金靜懷著忐忑的心情向習近平匯報工作。他回憶道,當時匯報的內容,主要包括武平縣正在推進的一系列改革事項,林改只是其中一點。聽完匯報,習近平特別把林改“拎”出來,語重心長地說:“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
第二天,習近平親自到點上察看。“林怎么分,老百姓有什么意見,他看得很細,也問得很細。”嚴金靜回憶說。
通過調研,習近平充分肯定了該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并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重要指示。
調研結束后,7月初,武平縣便召開全縣改革動員大會,全力推進林改。
“雖說有了一顆‘定心丸’,但我還想多聽聽省長的意見。”7月27日,嚴金靜專程到福州,習近平也專門抽出時間與他會面。在這次一對一的交流中,武平林改工作再次得到肯定。“他依舊認為林改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再次強調,要把工作做細致,做到位。”
回來后,嚴金靜專門整理了一份林改的階段性工作報告。8月29日,他把報告送到習近平辦公室。僅僅兩天后,習近平就在報告上批示。
這之后,在省林業部門指導推動下,武平縣的林改試點工作逐步推進。
2003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充分總結武平等地經驗基礎上,出臺了《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旨在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當年6月9日,人民日報駐福建記者經過深入調查,以《林權分到戶,小康上了路》為題,報道福建林改激發林農活力,帶來勃勃生機。
林改如何持續推進?黃建興回憶說,習近平當時向全省林業部門提出,要解決好“錢從哪里來、樹要怎么砍、一家一戶怎么辦”這三大問題。
“這些話通俗、明了,直指林改如何深入推進。”黃建興說,根據這三個問題,福建省做了不少嘗試,也取得了很好的實效。“針對錢從哪里來,永安首創了林權抵押貸款,讓林農實現了‘撬開銀行門,盤活萬重山’;針對樹要怎么砍,當年習近平就提出要做到‘農民得實惠、生態得保護’,根據這一思路,我們改革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提倡在依規依法的前提下自主采伐;針對一家一戶經營,我省探索以親情、友情、資金、技術為紐帶組建林業新型合作經營組織,實現規模化經營。”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把“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作為文件的核心內容,林改上升為國家決策。林改星火,迅疾成燎原之勢。林改也被認為是繼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
2012年3月7日,已到中央任職的習近平,在看望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福建代表團代表時,對武平林改予以充分肯定。他說:“我在福建工作時就著手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多年來,在全省干部群眾不懈努力下,這項改革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林改十年,武平實現了生態美和百姓富的良性發展。”武平變化,讓嚴金靜頗感欣慰。從2002年至2012年,武平的森林覆蓋率由74.2%提高到79.7%;GDP由12.43億元提高到104.67億元,財政收入從1.12億元提高到8.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733元提高到8728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