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本土多元文化,時尚娛樂也有“奢華內涵”
從第一期的板凳龍、第二期的神筆馬良、第三期的伯奇鳥到后續節目圍繞《牡丹亭》《西游記》等經典文學展開敘事,《七十二層奇樓》以傳遞本土文化為本位,將文化元素和游戲任務巧妙融合,產生“寓教于樂”的效果。有媒體稱贊稱“節目不浮夸、有內涵,有利于引導青年認知,充滿正能量”。
以“西游之真假徒弟”部分為例,節目起初就奠定了“板塊部分和整體框架敘事的連續性”,即仍然以奇樓探秘為主線,通過單元設計推出風格不同的劇情篇目,在文化背景、劇情設定上,形成獨特的邏輯體系。而整個節目的故事則是沿用了小說、戲劇以及經典藏書的劇情邏輯,此做法既符合電視節目“線性敘事”的創作規律,又借鑒小說等藝術的敘事技巧,借力使力產生“熟悉而又新奇”的審美效果。
縱覽十二期節目,主題可謂各不相同,包括“尋找板凳龍”“尋找丟失的神筆”“尋找美夢石”“游園驚夢”“尋找沙漠之眼”“尋找消失的鴛鴦佩”“西游之真假徒弟”“楚漢之爭”等。節目有效將文化元素糅合到游戲任務中來,包括京劇、昆曲、繡花、翻花繩、對聯、皮影戲、五言律詩等讓年輕人在現代生活中品味傳統文化精華。
通過節目中的設計,小中見大融入傳統文化,讓文化融入年輕人的生活,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令不少觀眾在趣味體驗中學習了更多傳統文化知識,有如一泓清泉甘甜可口,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觀眾對綜藝節目的內在需求,并不僅限于狂歡和娛樂,更在于通過有價值有底蘊的融合文化,傳遞富有“營養”的知識和思想,這是任何時候綜藝節目創新的鐵律。《七十二層奇樓》節目擁有多元類型的本土文化,包括區域文化、民俗文化等,通過將文化和游戲任務有效融合,產生了“小中見大”“四兩撥千斤”的傳播效果。
首檔沉浸式劇情真人秀,代入式體驗激發戲劇沖突
《七十二層奇樓》節目多次引發話題討論熱,包括吳亦凡吳磊“我們永遠不大象”“暴風雨乘以大象”等精彩故事,吳亦凡“你看這個面它又長又寬,就像這個碗它又大又圓”的魔性rap,還有他“人生就像比賽,有美麗也有挫敗”等金句。另外其他明星嘉賓也多“暴露”本性,其原因主要是“有著深度的代入感”,無論劇情還是游戲任務,都使他們沉浸其中,不游離、不走神便是經驗。
豐富的角色配置和明確的任務分工,是節目營造“真實”環境的成功關鍵。《七十二層奇樓》節目中,吳亦凡、趙麗穎、任達華、吳磊、王小利所共同組成的“奇樓探秘團”,相互配合,創造出“無影姐弟”“雙吳兄弟”“吳所不能”“華穎父女”等多個組合。而這主要依托劇情設計,第五期的“尋找沙漠之眼”,第八期的“消失的鴛鴦佩”、第十期的“西游之真假師徒”,為不同人配置相應的身份,彼此之間通過配合、對戰等方式,產生跌宕起伏的戲劇沖突。
另外,匠心獨運的道具創新,也增強了外在環境的代入感。許多網友看完節目后表示,“節目道具甚至比某些電視劇、電影都要精致”,在當前摳圖盛行、特效拙劣環境下,《七十二層奇樓》堪稱匠心典范。據了解,以影視劇級別選景、置景和制作道具,在節目中,道具組工作人員就制作了4000個木板凳,600個光控氣動墻壁眼睛,480帶有機關的自動搖晃的個水缸,1000個水球,近1000個仙人球……
隨著真人秀節目不斷發展,人造情境也逐漸有了高低優劣之分,而其主要判斷標準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是否有利于激發明星嘉賓自然真實狀態;二是是否有利于增強觀眾欣賞時的代入感,而打造人造情境的重要手段,則包括節目主題、任務設計、道具服裝、場景設置等。《七十二層奇樓》節目有著多重的劇情設置和任務設計,不同角色“角力制衡”產生了或反轉或激烈的戲劇沖突。
一層一世界,一步一洞天,回顧《七十二層奇樓》從一到十二,層層遞進,層層驚喜不斷。節目不抄襲不模仿國外模式,堅持純粹的中國原創。一檔致力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既要符合商業品牌的需求又必須讓觀眾驚喜連連,《七十二層奇樓》將兩個屬性融合一體消除對立做得可圈可點,堪稱典范。節目的任務、游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貼進生活的論語故事、經典昆曲《牡丹亭》、北魏時期的農學著作《齊民要術》……自然的融入品牌和贊助商的訴求,可以說即有豐富的社會效益先行也具有含金量極高經濟效益。
內含豐富的奇樓有如一棵根植樹于中華傳統文化豐富沃土,茁壯成長的蒼松樹,雖然還不夠高大,但已經枝繁葉茂。這緣于盛唐時空對時代的把握和對品質的不倦追求、湖南衛視的鼎力支持、編劇團隊巧妙構思、幻維數碼用心的后期剪輯,共同完成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傳統文化的情境塑造。這也是當代電視人對來源于源遠流長的民族記憶和圓融大氣的中國智慧的堅定自信。
以綜藝形式包裹文化內核,助力中華文化傳承,精益求精打造細節,創新沉浸式真人秀,《七十二層奇樓》第二季顯然值得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