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將用于尋找走失兒童
節目組:做“人機大戰”,是想創造人工智能的歷史
首次“人機大戰”就選擇人臉識別項目,節目組有自己的“小心思”,章子怡在舞臺上就提出:“現在有很多走失兒童,長大后可能面孔變化很厲害,有的連親身父母都識別不出來,但是我們‘最強大腦’和人工智能今天完成的這項挑戰,就可以識別出來。”節目組表示,“這個項目第一輪是從童年照找出成年的樣子,第二輪是從成年樣子找出他童年的模樣。其實我們是在測試,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完全正確,這項技術完全可以用在尋找走失兒童這件事情上。”此前,工程師也曾與節目組多次開會,明確了“人機大戰”的主旨——借此機會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
為了能將項目完美、順利地呈現在舞臺上,節目組在籌備過程中也經歷了一番波折,制片人桑潔說:“這個項目在素材的收集上要求很高,年齡、性別都對最終的結果產生影響,我們收集了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照片進行測試,最終才選定了30歲以上的人群這個年齡段,用他們的照片作為挑戰內容。”對人工智能的對手的選擇,節目組更是煞費苦心,將《最強大腦》前三季的精英選手集結成腦力名人堂,用最頂尖的人類智慧與最頂尖的人工智能對決,“《最強大腦》舞臺上的選手有很多在人臉識別方面能力很強,而人工智能要進步,就必須不斷向人類學習,既然人工智能在人臉方面已經全球第一,我們舞臺上名人堂里的選手也算是人類智慧金字塔頂端的人類,這樣的切磋無疑可以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
從第一季主打素人燒腦,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最強腦力,到如今直擊“人機大戰”這一焦點議題。四季以來,《最強大腦》一直在不斷承擔著“讓科學流行起來”的責任。節目制片人與幕后科學總顧問都一再強調:“《最強大腦》的主旨就是告訴人類,不要忽視自己的天賦,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天賦,為社會和人類做貢獻。這一季,我們做‘人機大戰’,不止是因為這是一個社會熱點,我們更想告訴大家,如果機器贏,說明它的能力足以服務人類了;如果機器輸,那就是給人類一個警醒,不是有了人工智能就可以懶惰不求進步了。所以‘人機大戰’對于人類和人工智能都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切磋。”
“小度”機器人挑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