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影片已經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少的討論,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故事的主題——它是一個基于校園霸凌的故事。可能每一個經歷過校園生活的人,多多少少都應該經歷過或者旁觀過校園霸凌。但《聲之形》并沒有將所有的故事放在對校園霸凌的批判上來,而是試圖探討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問題。
影片最讓人心疼的并非聽障、校園霸凌本身,而是無法傳達的心聲。在《聲之形》當中,校園霸凌只是一個引子,它只是一個背景,讓角色之間建立關系。導演并未有意放大“校園霸凌”的負面情緒,而是更側重于是角色的疼痛青春的救贖之旅。因此,在影片里,情感線被一筆帶過。取而代之的是,兩人各自的“自我救贖”。畢竟,相比于霸凌行為本身而言,作為霸凌者和被欺凌者的他們,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明白當初的錯誤行為和走出這段陰影。女主角硝子的敏感和自卑,讓她一直希望以好的一面而不是殘缺的一面示人,所以她總是不停向人表達感謝和對不起。殊不知這樣的行為,讓她在同學之中,變得更加不真實。她在無意識之中成為了一個討厭的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需要人照顧甚至憐憫,卻又因為失語而只能發出無聲的吶喊。但實則是麻痹自己的心聲,壓抑自己的渴望,封閉自己的情感,是她自己關上了讓別人了解她的大門。
而作為男主角的石田,他看不懂少女“想和你做朋友”的手語,反而屢次傷害對方。兩人存在著想表達卻無法表達,想讓對方聽見心聲,卻難以傳達的困境。將也因此與硝子產生隔閡,孤立并傷害了硝子。女主角雖然性格軟萌,卻也因此遭遇了校園霸凌。而男主角則是因為曾作為女主角的施害人,被其他人孤立某種程度上說,兩人都是受害者。
善良的硝子認為正是自己的存在,才給周圍人帶來了不幸。所以滿懷愧疚地選擇極端方式,結束所有的傷害和痛苦。這一選擇除了令人震撼,更引人深思:當面對孤獨,面對絕望,面對自己的缺陷,面對自己和別人都討厭的自己時。我們該如何走下去?在原作漫畫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誰都沒有改變,也不想改變。然而,人們依然可以向前邁進,每個人都要要學會堅強,學會接納自己。人生都是有痛苦的,但正因為有那些痛苦,才讓我們努力去創造生命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