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音樂》:中國首部聚焦獨立音樂人短片系列,用真實的影像,獨特的紀錄方式,打造國內首支關于獨立音樂人微視頻。為獨立音樂人發聲,記錄優秀老音樂人或是潛力新生代原創音樂人的故事及創作之路。
嗓音低沉,外貌粗獷,配上《十點半的地鐵》的詞,這種感覺有點扎心。在第三季《中國好歌曲》的舞臺上,劉錦澤以一首《十點半的地鐵》脫穎而出。這首歌太惹淚,在城市漂泊的人,都能聽懂這首歌中的辛酸。但令人惋惜的是,這首歌沒道理的竟然沒有紅。很多好歌都是通過翻唱者的人氣帶火的。終于,這首歌在新一季的《歌手》上,李健唱火了這首歌。通過追溯這首歌的創作者,讓不少人注意到了這個擁有細膩內心的大胡子創作人。
說到李健在《歌手》上的翻唱時,劉錦澤說,健哥的聲線和我不一樣,他有他的理解和處理方式,編曲也非常精良,和健哥的華麗的聲音相呼應。其實,相比于李健的清幽空靈,劉錦澤則是具有穿透力和滄桑感的聲線,似乎更像是地鐵上你身邊真實坐著的一個疲倦的人。
他說,這首歌其實是在上海寫的,不僅有上海也有北京的影子。記得當年去北京時,還沒有那么多地鐵線路,現在線路越來越多,沒變的是還是那么擁擠。每一個在北上廣漂泊的人,每一個搭乘地鐵穿梭在這座城市的人,思想都是獨立的個體,腦中都有自己的世界,他們都曾觀察過身邊形形色色的過客,在大都市生活的疲憊里又帶有一絲溫暖。劉錦澤對聽這首歌的人說:大家或多或少在歌里邊都能找到自己曾經或現在的影子,它可能發生在身邊每個人身上,每個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心中都有沒熄滅的火,所以會引起共鳴。
他說他沒想過自己的歌曲是否能傳遞正能量,他只希望,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給人帶來寂靜時思考的幾分鐘。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內心會噴薄出一種力量,他希望是給人一種力量。聽著這首歌,身在北上廣的我們,置身于十點半的地鐵,看著眾生百態,盡管生活早已千瘡百孔,可我們仍要從一站到達另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