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4月5日,記者跟隨彰武地域音樂研究會的業余歌詞創作者們來到彰武縣豐田鄉豐田村宋憶兵家,72歲的宋憶兵是民間音樂愛好者。在彰武縣,像宋憶兵這樣的業余歌詞創作者以群體的姿態成長著,這300人中有機關干部、有教師學生、有工人農民,也有賣豆腐的、養牛的,上自耄耋老者,下至10歲的孩童。他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卻毫無功利目的地進行著歌曲創作。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清貧的生活里以寫歌為富有。但他們沒認識到,正是他們這樣無意識的追求,悄悄地改變著這里的文化生態。
他們不指望寫歌改變命運,寫歌即是他們的生活,是一種狀態、一種習慣、一種追求、一種心靈的安慰。彰武歷史悠久,這里居住有漢族、蒙古族、滿族、錫伯族等15個民族,這使彰武的地域音樂呈現出多民族音樂文化相融合的特色為什么彰武縣能孕育這么多的民間歌詞創作者?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彰武歷史悠久,是清朝三大皇家牧場之一,這里居住有漢族、蒙古族、滿族、錫伯族等15個民族,這使彰武的地域音樂呈現出多民族音樂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在眾多音樂元素中,有漢族秧歌小調,蒙古族長調、短調、單鼓音樂,皮影音樂和勞動號子等歌調。據記載,蒙古族短調《賓圖王》《那木斯萊》就產生于此。記者在彰武原創音樂主創人孫建國辦公室里見到的 《彰武文史輯》《彰武史話》 等書籍中都有關于彰武縣民間音樂發展的記載。
據介紹,幾年來,彰武詞曲作者以家鄉為創作素材,創作了原創歌曲近百首,包括文化旅游景區歌曲、田野歌曲、廣場歌曲等,像 《田野放歌》《田野上飛出幸福的歌》《大漠牧星人》《百姓大舞臺》《扭起來唱起來》《美麗的千佛山》《情滿大清溝》《沙泉小鎮歡迎你》《故鄉在沙泉》《金沙堡之戀》都是代表作。
82歲的牛慶福是一位退休工人,姚玉輝是彰武兩家子鎮一位普通的農民,劉寶軍是彰武鎮的“水果哥”,王寶林是彰武東六鎮的豆腐匠……他們都寫詞作曲,用音樂再現著彰武地域文化魅力。牛慶福說,他很知足,自己這么大歲數還能寫歌,他特別珍惜現在的生存狀態?!犊鞓返亩垢场肪褪怯芍挥谐踔形幕?0多歲的豆腐匠王寶林創作的。王家小院中,保留了一間“創作室”??臻e時,王寶林就在這里看書、寫詩、寫歌、彈琴。一架舊的電子琴是弟弟送給他的。最初,王寶林根本不識譜,唱歌完全靠記旋律,現在他能把熟悉的歌曲通過電子琴演奏寫出簡譜來,還自己創作了幾十首歌。
家住彰武縣大冷鎮大廟村的退休教師劉樹斌先后組織創作了《大棚里的姑娘》等四首關于“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的優秀歌曲。孫建國現在已創作歌詞50多首。他與作曲家寶文合作創作的 《扭起來唱起來》《感恩大地》,分別由歌唱家于文華、魏金棟演唱,并在央視《天天把歌唱》欄目中播出。《扭起來唱起來》 入圍“百部群眾原創優秀文藝作品”;《向祖國訴說》 由歌唱家劉秉義演唱;《田野放歌》《百姓大舞臺》作為農民賽歌會主題曲和廣場舞曲在阜新城鄉廣為傳唱;他與李迎春、劉芳、牛慶福創作的《百姓大舞臺》,于2013年由彰武歌手劉芳在央視七套《陽光大道》中演唱,受到好評。
目前,彰武的業余詞曲作者已創作歌曲400多首。上傳互聯網原創音樂基地達百余首。音樂創作小組56個,詞曲作者300余人,常年參與原創歌曲演唱等活動的達2萬余人孫建國告訴記者,2007年彰武縣舉辦了第一屆農民賽歌會,從第二屆農民賽歌會開始就有了彰武人自己創作的主題歌——《田野放歌》,從此彰武地域音樂迅猛發展,從一年一度的彰武小戲、農民賽歌會、廣場健身舞到優秀群眾文藝節目調演; 從鄉村家庭樂隊到社會文藝團體; 從百姓大舞臺到各地方衛視,再到中央電視臺,彰武音樂也涌現出了寶文、高詠志、劉芳、聶鳳君、黃鶴、劉芷郡、洋洋、牛慶福、李迎春、劉英春、段文剛、祝鳳山、劉堯、崔長海、鐘慶福、宋憶兵、劉鳳樓、劉樹斌等走向全國的作曲家、詞作者和歌手。
彰武不僅詞曲作者層出不窮,還出現了登上《中國好聲音》舞臺的黃鶴、走上央視 《星光大道》舞臺的劉芷郡、走上央視《陽光大道》 舞臺的劉芳等一批優秀歌手,現已初步形成獨特的地域音樂風。
很多人一定還記得 《中國好聲音》節目中的那個“黃大嗓”黃鶴,她是彰武縣農民賽歌會的三等獎獲得者。在彰武縣,像黃鶴這樣參加過各大衛視節目的人可不少,幾屆賽歌會的獲獎歌手崔長海、祝鳳山、鐘慶福、王丹等都曾在全國有影響的音樂賽事中一展歌喉。通過農民賽歌會發現和培養了一批優秀藝術人才,部分優秀選手考入專業院校,部分選手成為專業演員,常年活躍在文藝演出市場。
“真正讓老百姓唱響屬于自己的歌,這樣的創作才有意義。”彰武縣文新局在“5sing中國原創音樂基地”網站特別建立了“彰武原創音樂基地”板塊,在這個網站上,人們可以聽到彰武人原創的歌曲。同時,在眾多網絡音樂平臺軟件當中,都能聽到來自彰武的音樂。
采訪的路上,記者打開手機,在“5sing中國原創音樂基地”網站上,記者聽到了孫建國作詞、寶文作曲、亞洲愛樂合唱團演唱的《我們都是彰武人》,歌曲唱出了彰武人的自豪與真情。網站上還有《山清水秀彰武美》《田野放歌》《百姓大舞臺》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目前,彰武的業余詞曲作者已創作歌曲400多首。上傳互聯網原創音樂基地達百余首。音樂創作小組56個,詞曲作者300余人,常年參與原創歌曲演唱等活動的達2萬余人。
傳統民間音樂是彰武地區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人們喜聞樂見、最貼近生活的藝術形式之一。但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一度出現民間藝人后繼乏人、青黃不接的狀況,傳統民間音樂瀕臨失傳。于是,成立地域音樂研究會,對瀕臨失傳的傳統民間音樂進行搶救性挖掘和保護2013年,孫建國在縣文化局工作期間,倡導成立彰武縣地域音樂研究會。挖掘地域音樂文化是研究會成立后的第一件事,然后是尋訪老藝人,對民間音樂和戲劇進行錄音整理與文字記載,搜集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孫建國帶領研究會的成員,踏遍了彰武的山山水水,采訪了孫祿、陳良策、牛慶福、宋憶兵等數百名民間老藝人,開展大規模搶救性的民間文藝挖掘搜集整理活動。這些老藝人都已八九十歲,他們不僅創作歌曲,還口口相傳一些老歌。
彰武鎮建設街社區96歲老人孫祿,會哼唱各個時期的許多歌曲,還保存著歌譜手抄本。走訪中他們了解到,葦子溝鎮已故老人曹景榮1986年和趙冠華一起整理了民間民族流行歌曲20首,供老百姓傳唱。住在彰武鎮北山社區的退休干部牛慶福在部隊時就創作歌曲、當指揮,回到地方后堅持創作,還自發成立了音樂創作小組,創作歌曲幾十首。72歲的宋憶兵手里有300多首歌詞,大多數是自己創作的。
當年96歲的孫祿自己創作和收集的歌曲有40多首,現在孫祿老人已經離開了人世,但他的歌卻留在 《彰武原創歌曲集》里。
《彰武原創歌曲集》里收集了這些老藝人自己創作的作品,還有一些傳唱久遠的老歌。
彰武縣地域音樂研究會成立后,組織開展挖掘傳統音樂,進行地域音樂學術交流、研討,舉辦地域音樂論壇; 組織地域音樂普及教育培訓,培養社會音樂創作和演出骨干,提高藝術水平;組織開展社會音樂活動,組織社會音樂比賽、觀摩演出、音樂會、演唱會及展演、交流等賽事。整理出版了《彰武民間音樂集》《彰武民間歌曲集》,對彰武縣民間音樂發展進行了記載和傳承。
這些詞曲作者的創作,自覺地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對彰武縣當地的文化生態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彰武擁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國家級桂冠,其文化底蘊深深地烙在彰武的每寸沃土上。
通過原創歌曲把彰武唱出來,讓世人知道彰武、了解彰武。原創歌曲不僅弘揚了彰武的地域文化,還為本地草根歌手提供宣傳平臺,讓音樂人的作品得到更好的宣傳。
原創音樂對本地區地域文化發展、對這里人們的生產生活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樂聲帶來的是一派輕松、祥和的人文環境。這種由地域音樂傳遞的人文關懷,必將引起情緒變化與情感溝通。在節慶日、在大型文化活動中,演唱的歌曲都是本土原創歌曲。這些原創歌曲在音樂語匯、結構體裁、樂風形態等方面,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當下的彰武地域音樂,有著多民族、牧歌、鄉土、時代特色,形成了具有大雅近俗的獨特音樂模式。比如《蘇魯克人歡迎你》的音樂,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能夠撥動人的心弦,具有蒙古歌中長調元素。宋憶兵說,原創音樂的感受來自人們對于生活的認知,通過分享自己的原創音樂讓更多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真情。
采訪中,記者不僅感受到彰武縣濃濃的歌詞創作氛圍,也感受到這里的人們對家鄉的熱愛,更感受到他們對傳統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的傳承。彰武人擔負起地域文化的責任,用地域音樂來反映地域文化。
□本報記者/楊 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