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壞者到拯救者——依靠在線音樂平臺,獨立音樂人和唱片公司都活得滋潤。靠媒體力挺的那英、劉歡時代逝去,獨立音樂人趙雷靠幾十萬網上熱評,獲得青睞。沒人買唱片,都在線上聽歌,而曾經熱衷盜版的平臺方,改弦更張,每年支付大筆版權費,可線上音樂,又能從誰的口袋里掏錢?大江東工作室的東妹對這句話深以為然:沒有好歌,所有價值都是碎片!
“周杰倫把愛情比喻為龍卷風,我覺得特別貼切。因為很多人,像我,一輩子都沒見過龍卷風。”這是一位網友的“樂評”。3月20日,網易云音樂把點贊數最高的5000條樂評印滿杭州地鐵1號線和整個江陵路地鐵站。很快,又傳遍了很多朋友圈……
一次簡單的市場營銷,再次印證一場遷徙的基本完成——在線音樂平臺成為音樂主要承載地,占據更多與音樂相關的輿論高地。大江東工作室的東妹還是憂心忡忡:低迷彷徨的音樂產業開始走向資本風口,然而,好歌還是那么少……
印滿樂評的杭州地鐵,圖片來自網絡
趙雷現在比劉歡那英更主流?——音樂主陣地正從唱片轉移至在線音樂
宋柯向來是個勇于開炮的人物。
發表過唱片已死的言論,跑去開過烤鴨店,現在又投入財大氣粗的馬云爸爸懷抱、將自己職務更新為阿里音樂董事長的宋柯,什么話不敢講,什么玩笑不敢開?
“你說什么是主流,什么是獨立音樂人?趙雷是獨立音樂人吧,但在線音樂平臺上他是主流。劉歡、那英,當年很主流的人,現在倒像是獨立音樂人,為什么?對他們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媒體現在不能支撐他們了。”在哪個山頭唱哪首歌,宋柯力挺數字音樂平臺,他說,這種行業身份和角色的轉化,“我覺得很正常。”
獨立音樂人趙雷,圖片來自網絡
同樣在3月20日,由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東方廣播中心承辦的2017東方風云榜“真音樂”論壇在上海舉辦,業內大咖齊聚,針尖對麥芒……
“我說過傳統唱片的衰落,沒說音樂產業衰落。你想讓這幫唱片業的人早上六點多、七點起床開會,這證明這個行業不是衰落了,肯定是看得到前途的,不然誰起那么早?三年前不可能!十二點開會還差不多。”宋柯感慨,“行業大家都能感受到,你看今天坐了一堆資本界大佬。”
觸底反彈,的的確確是拜快速崛起的在線音樂所賜。“在北京找一家唱片店,特別難。但唱片公司比十幾年前我工作時情況好很多。”百度音樂總經理王磊回憶,“數字音樂平臺一年很多億的版權費給了唱片公司,你說數字音樂是唱片業拯救者也不為過。”
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在線音樂平臺被認為毀了唱片業,畢竟盜版侵權曾是常態。近年來,版權領域作為音樂產業核心,已成各家在線音樂公司爭奪的重要陣地,以至于版權費用高企,已成為這些常人眼中“不差錢”公司一個普遍的抱怨。
從破壞者到拯救者——依靠在線音樂平臺,獨立音樂人日子好過很多。以趙雷為例,單曲《成都》去年10月發行,網易云音樂個人熱度指數第一輪爆發式上漲,今年2月他登上真人秀演唱,又有第二輪指數增長。趙雷《成都》的評論數已達22萬,“意味著這首歌互動性非常強。很多演出界朋友選擇獨立音樂圈的藝人,會登錄網易音樂看他的評論數,超過999條,說明這首歌達到一定熱度。”網易云音樂副總裁丁博介紹。
音樂產業之路并未拓寬——線上音樂,從誰的口袋里掏錢?
不過,音樂產業之路真的更寬了嗎?
“喜歡做音樂的人都是好人,才能忍受這么長時間毫無商業模式的事。”從內容投身平臺,宋柯什么苦都嘗過,他形容,“我們先犯了一個錯誤。所有數字音樂平臺都從版權盜版起家,想先把平臺建大。所有互聯網企業,都說有市場份額后自然會想到賺錢辦法……”
在資本博弈中,三大在線音樂平臺基本完成對傳統唱片公司版權的“瓜分”,版權和市場趨于正常化。下一步怎么走?數字音樂平臺的最大問題,是變現艱難。“這么多年,數字音樂就沒給消費者創造出一個掏錢模式。平臺方每年支付大筆版權費,但數字專輯和用戶包月付費收入并不理想。”宋柯說。
音樂主陣地轉移,既往盈利模式已被打碎,線上音樂,又能從誰的口袋里掏錢?
2017東方風云榜“真音樂”論壇現場,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玩得起音樂平臺的就這幾家。如果不解決變現,那這個新的取代原來傳統唱片業發行與銷售零售的、這樣一個商業環節的推動力從何而來?連燒十年,誰也燒不起!” 按宋柯估算,“去年騰訊、網易、阿里幾家在線音樂巨頭加起來,數字音樂銷售收入兩億元左右。離唱片業黃金時代的收入相去甚遠。當年隨便一家唱片巨頭,不算盜版,每年收入都是億元級別的。”
一方面,燒錢現狀難以改變,另一方面,行業生態也沒有明顯改良。
《2016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音樂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3000億大關。不過,這3000億的收入絕大部分產生在音樂的相關行業,最核心的版權產生價值部分只占極微小的一塊。越來越多的在線音樂平臺意識到,成熟的產業生態可以“始于版權”,卻不能“終于版權”。音樂產業有很多賺錢機會和投資方向,但無疑,音樂圈的生態系統并不健康。最核心的內容乏力,讓整個行業金字塔呈現倒掛。
“好音樂是基礎,根基沒了,其他都是空的。”王磊說,對于擁有既有音樂資源的傳統唱片巨頭來說,版權收入高達億元計數。“值得思考的是,唱片公司生產的內容是否與高額版權費相匹配。”
好音樂在哪里?——音樂產業該踏踏實實做事了
投資大鱷挑剔的目光,正飄向音樂產業。
引領“手機K歌”熱潮的唱吧,吸引了藍馳創投與紅杉資本跟進;梅花天使創投和青山資本的運作,使得汪峰一直以來做獨立品牌耳機的夢想終在2015年落地;進行專業演唱會直播的“野馬現場”獲明嘉資本A輪投資;華人文化“牽手”SNH48,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入資摩登天空……從草根造星到藝人經紀,從演出產品到實體商品,音樂產業的每一個細分市場,處處可見資本之“手”,正探向音樂產業的各個“角落”。
牽手資本,音樂產業之路就好走了?資本的風口,將給音樂產業帶來些什么?以既有經驗來看,在資本浪潮裹挾下,音樂產業更應該慎重對待發展之路——有好的內容才可能產生持續價值,才能有資本良性進入,而不是快進快出掙快錢。沒有好歌,所有價值都是碎片。
“宋柯說喜歡音樂的都是好人,我喜歡音樂,但是我是壞人。我是做投資的,追求的就是最大回報,怎么變現。三個平臺加起來去年收入才兩億,顯然很難達到資本的訴求。”明嘉資本主管合伙人馬可元直言不諱。
“打造完整的產業鏈,還是要注重內容核心。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缺少內容。”原創文化管理集團(中國)總裁兼藝術總監臧彥彬概括,“一是無休止翻炒經典,音樂選秀節目層出不求,繁榮背后是內容的匱乏;第二是‘吃軟飯’,偶像團體過于討好粉絲,‘粉絲經濟’重顏值,輕內容。”
要么炒經典“冷飯”,要么吃粉絲“軟飯”,還有幾個人在扎扎實實做好內容?怪不得,問起這些年來有多少好音樂時,幾乎所有的業內人士,都是在搖頭。
沒有好音樂的今天,甚至可以追根溯源至缺乏音樂教育的昨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音樂課,簡單的教材學幾首歌,后期加入樂理知識。很遺憾,我們小時候的音樂課、體育課常莫名變成數學課、語文課,高三初三都改成自習。音樂教育其實慢慢喪失了。”丁博回憶。
“現在資本開始吹一些小風了。在大環境里,資本也好,整個行業熱度也好,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音樂行業特別單純和簡單。好的音樂非常重要,需要精耕細作。”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暉表示,“對我來講,音樂產業到了一個踏踏實實做事的時代了。應該回歸傳統的心態,回歸最原始的音樂行業內容創造,這個是我看好的未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曹玲娟)
(責編:k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