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廈門市紅十字會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47例造血干細胞捐獻完成,捐獻總數位列全省第一。雖然成績亮眼,但與外省先進城市相比,廈門造干捐獻仍有差距。昨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福建省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一行人,來到廈門市紅十字會進行督導調研,并參觀了廈門市中心血站,對廈門造干捐獻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左一為廈門市第47例造干捐獻者趙素環。
廈造干捐獻數全省第一
在昨日的督導調研匯報會議上,廈門市紅十字會事業發展部部長李海燕,對近五年來廈門市造血干細胞捐獻情況進行匯報。
據李海燕介紹,上世紀90年代中期,廈門市開始宣傳推廣無償獻血工作,經多方努力,1998年9月和2005年3月分別實現臨床用血100%和成分血100%來自無償捐獻。廈門市在2003年正式啟動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目前廈門市中心血站已登記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資料約2.8萬份。
截至目前,廈門市紅十字會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47例造血干細胞捐獻完成,捐獻總數位列全省第一。
趙東喆,集美大學一名大四學生,是廈門第36例、福建省第10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從大一起,他便開始無償獻血。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捐獻造血干細胞有望拯救白血病病人,于是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
2012年7月,趙東喆接到中華骨髓庫福建分庫和廈門紅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得知他所留存的造血干細胞血樣與福建省一名16歲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HLA(人類白細胞表面抗原)配型相同。在廈門紅十字會志愿者的全程陪伴下,去年8月,趙東喆完成了捐獻。
廣泛動員壯大志愿隊伍
李海燕說,市紅會開展“造干”工作,離不開志愿者服務隊的努力和付出。目前一些市民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科學知識還不夠了解,個別還存在擔心疑慮,每當此時,都有志愿者幫忙宣傳說服。
廈門市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志愿者服務隊主要由無償獻血志愿者、造干捐獻者組成,他們協助市紅會普及捐獻知識,進行再動員、高分辨、體檢和捐獻陪護等工作。隊伍中,不少隊員曾捐過造血干細胞,之后又加入志愿者服務隊,如廈門愛心媽媽趙素環,在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后,仍主動要求加入志愿服務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幫助宣傳;服務隊隊長楊位伸曾多次陪同志愿者赴外地捐獻,并撰寫了四萬余字關于造血干細胞捐獻方面的文章,她還動員兒子也加入到志愿服務行列中來。
2012年1月,廈門的許先生與上海一患者造血干細胞初配型相吻合,市紅會工作人員提出讓許先生捐獻造血干細胞,他卻有些遲疑了。
原來,許先生和他的母親都愿意進行捐獻,但其妻子卻一直持反對態度。廈門市紅十字會緊急聯系服務隊志愿者,多次上門對其妻子進行耐心細致地講解,最終用誠意打動了她,許先生很快完成了捐獻。
規模宣傳仍將持續進行
在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方面,市紅會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建立紅十字文化廣場、遺體和器官捐獻文化館等紅十字傳播基地,并利用每個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特殊案例和節點進行大規模宣傳,同時,市紅會也會在志愿者捐獻結束后,定期聯系隨訪,確認捐獻者身體狀態良好。對有困難的家庭,市紅會還會特事特辦給予救助。
雖然成績亮眼,但廈門市造干捐獻和外省先進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廈門捐獻者中尚無醫務人員及公務員。
未來,市紅會將以廈門市成功捐獻50例造血干細胞為契機,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捐獻造血干細胞中來,提高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再動員率和捐獻成功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