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水雞為秧雞科紫水雞屬的鳥類,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水鳥”,數量極為稀少。1868年,英國博物學家羅伯特·斯溫侯曾兩次在廈門采集到紫水雞樣本;2012年3月初,廈門觀鳥愛好者驚喜地發現,在杏林灣生活著消失了144年的紫水雞;2014年1月,同樣是在杏林灣,廈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發現兩具紫水雞的尸體。在多方呼吁下,2014年8月6日,紫水雞的棲息地——— 園博苑生態島重建成功,3只紫水雞生活在其中。
紫水雞正在進食菖蒲根莖。
如今,數月過去了,紫水雞的生存狀況如何?今日是第19個“世界濕地日”。上周五,記者跟隨廈門市濱海濕地與鳥類研究中心的專家一同前往紫水雞棲息地探訪。
現場走訪
生態島上只見4只紫水雞
上周五天氣多云,對于怯生并且害怕陽光照射的紫水雞來說,這是個絕佳的“出行”日子。當天8時許,記者跟隨廈門市濱海濕地與鳥類研究中心主任林植,首先到達了園博苑內的幾處濕地。
在園博苑內的幾處濕地,記者得見黑天鵝、白鷺、鳳頭潛鴨等鳥類的身影,但卻始終未見紫水雞。
“在杏林灣生態島營造了個適合紫水雞生活的環境,那里可能會看見紫水雞。”林植告訴記者,兩年前廈門市政府啟動拯救紫水雞計劃,在杏林灣生態島做生態修復,營造了一個適合紫水雞生活的地方,之后,有些紫水雞就從原先的棲息地遷了過去。
穿過工地坑洼不平的黃土路,眼前就是園博苑生態島,島上長著蘆葦、菖蒲等植物。“快看,紫水雞出現了,今天運氣可真好。”蹲守片刻,園博苑生態島上再現紫水雞身影,林植說,這和當天的天氣有很大關系,如果是晴天,紫水雞一般會躲入草叢中。
盡管沒有陽光的照射,紫水雞朱紅的頂冠和靚紫色的羽毛依舊搶眼。透過望遠鏡,記者發現園博苑生態島上現身的紫水雞一共有4只,兩只昂首佇立于蘆葦枝頭,兩只低頭在岸邊覓食。岸邊的兩只紫水雞先是用嘴把菖蒲根莖拔起來,接著用腳按住菖蒲,像剝甘蔗一樣把菖蒲的外皮剝開。
專家說法
人為干擾“逼走”紫水雞
距離紫水雞新家園博苑生態島不足百米,一片開發在即的工地是紫水雞曾經生活過的家園。爬上四周的黃土堆,記者得見紫水雞“舊家”全貌:昔日作為紫水雞溫馨家園的濕地早已干涸,如今,這里與普通荒草地無異,紫水雞生存賴以維系的菖蒲、蘆葦早已枯黃。
舊家與新家的距離雖不足百米,但搬家之后,紫水雞的數量卻從原先的60只左右減少到不足10只。“園博苑生態島面積較小,并且人為干擾相對頻繁。”林植說,目前生態島靠近工地,干擾較大,導致許多紫水雞紛紛飛往別處。
此外,不少游客在周圍游玩、垂釣,也是紫水雞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去年,集美區農林水利局等部門在生態島周圍立了牌子,禁止游客上島,但不少游客卻對此視而不見。
廈門濕地情況并不理想
林植告訴記者,目前生態島濕地面積在不斷縮小,濕地碎片化,使得紫水雞很難形成完整的群落。如果這不足10只的紫水雞又屬于同種性別,生態島上就很難繁衍出紫水雞來。
據介紹,紫水雞的“新家”面積為3萬平方米,在其附近還有面積至少是3倍以上的另一塊生態島,“要是這塊生態島能啟用就好了”。
鳥類是衡量一個區域環境好壞的指示物種,濕地在其中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廈門的濕地情況并不理想。
在日常調查研究中,林植常去的濕地主要有三處:五緣灣、杏林灣及翔安區東坑灣,棲息于三地的鳥類數量也相對較多。“五緣灣濕地公園樓堂館所太多,杏林灣由于開發濕地面積不斷縮小,而東坑灣現在被人為分割為魚塘化。”林植坦言,這三處濕地情況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