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臺階上去是哪里?”在鷺江道瑞頤酒店旁的小山下,游客經過時總要好奇地往上看,還有人被古樹吸引,駐足拍照。
那里是同文頂。與鼓浪嶼鄭成功像隔海相望、位于鷺江道和平碼頭正對面的同文頂,曾誕生過同文書院,這所學校創下許多“第一”,它曾是廈門文化地標。但如今,同文頂雜亂失修,與鷺江道的美景很不協調。
在即將召開的廈門“兩會”上,九三學社廈門市委將建議在同文頂建設文化公園。
探訪
泥土裸露,還有異味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同文頂實地探訪,只見鷺江道的人行道上有兩處臺階可以登上同文頂,其中一處臺階掛著廈門市社科聯等標志牌,另外一處臺階前沒有標志牌。
記者從沒有標志牌的臺階往上走,剛走幾步,就看到角落里有一大堆垃圾,臺階上還有污水正往下流。一登上山頂,記者就聞到一股像便溺的異味。山頂的地面是裸露的泥土,邊界處沒有圍欄,樹木間零零散散地晾著一些衣服、床單。不過,從同文頂上望出去,正是廈鼓海峽和鼓浪嶼,風景絕佳。
九三學社廈門市委在調研中也發現,同文頂山體缺乏整修、維護,山體綠地雜亂無序,與鷺江道景觀極不協調。在山體空地處現存兩座民間信仰宮廟,均為臨時搭蓋建筑。同時,通往同文頂的道路也不太方便。
歷史
曾是福建第一所大學
九三學社廈門市委介紹,同文頂曾誕生過同文書院,是島內第一所書院。
1898年,居住在鼓浪嶼的南洋華僑葉清池、黃奕住等6人發起創辦并捐建同文書院,培養通曉中西語言文化的人才。幾年間,同文書院便成廈門名校,成為廈門文化地標。1918年,同文書院成立大學部,成為廈門市乃至福建省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同文書院還修建了廈門第一個水泥籃球場,組建了廈門第一支籃球隊,建立了廈門第一個電臺,開創了廈門男女同校先河。
現在的同文書院舊址占地面積約1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1830平方米,共有5棟建筑。其中,崇德樓現為市社科聯辦公樓,勤志樓為市教育事務受理中心辦公樓,明理樓解危后暫作思明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第三中隊辦公場所,齊賢樓已成空置危房。
前年,同文書院在崇德樓重新揭牌,掛靠在市社科院,內設同文講堂、同文智庫、同文書社、同文譯館、同文藏書閣、同文數據庫等6個平臺。去年,市社科聯、社科院與廈門大學合作創辦了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在同文頂辦公。最近,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廈門工作站也落腳同文頂,同文頂的文化氣息,正一步步回歸。
建議
建文化公園、觀光電梯
九三學社廈門市委將建議,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為引領,結合同文書院的定位及周邊環境,建設同文頂文化公園,不需要大量財政投資,即可形成廈門又一景觀資源。公園可以分為兩處空間開放節點,即同文頂山體公園與同文書院。
他們建議,將同文頂山體靠近鷺江道一側進行綠化建設、人行步道建設,增加明顯的標識,形成帶狀山體公園。山邊原建有電梯,現已廢棄,殘余電梯井,本次山體公園建設時,可恢復觀光電梯,供行動不便的市民和游客使用。山體公園建設時,可保留現有民間信仰場所,并進行整修,供信徒及游客使用。
此外,同文書院已在崇德樓掛牌成立,應作為同文頂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加快建設,打造品牌,使同文書院成為傳承文化、集聚智慧的文化高地。
比如,可在崇德樓中開辟同文書院歷史資料展覽館或博物館,開放供市民和游客參觀;原工商旅游學校場地60米室內廢棄跑道可進行整修改造,建設同文書院歷史文化長廊;還可辦好同文講堂,每個月定期組織高質量的文化講座,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