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八點半,地鐵鎮海路站出站口有不少出租車或快車候客。(記者林銘鴻攝)
如果將一個城市的交通體系比作脈絡,那么,地鐵與出租車無疑就是武俠小說常提到的任督二脈。現代城市交通體系中的這一對雙生子,能否和諧共存,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這座城市交通承載力的上限。每一個剛建起地鐵的城市,都渴望能早日打通“任督二脈”。
廈門擁抱地鐵,已近一個月了,在日均12萬人次穿行地下的現狀面前,的哥們過得還好嗎?記者走訪調查時,不少的哥表示,壓力是有的,前往廈門北站的“長途”生意明顯冷清了;但同時,與地鐵接駁的“短途”生意多了起來。
長途少了 去廈門北站的生意一個月才三單
在廈門開了8年出租車的陳師傅家住虎園路。他每天出門都會先繞到鎮海路的婦幼保健院,為的是多載個去集美、杏林等方向的中長途客人,因為開往這些目的地的沿途路況暢通,收入也高。
本月14日上午,陳師傅從中華城載了一名乘客前往廈門北站,不堵車打表83元,他記得清清楚楚。因為,這是他近一個月來拉到的第一單前往廈門北站的生意。陳師傅說,以前業務多的時候,每天能拉兩三趟到廈門北站或園博苑,還能順帶載個回頭客。現在一個月才拉到三單去廈門北站的生意,回程基本要跑空趟。
“現在通地鐵了,只要目的地靠地鐵站附近,客人都坐地鐵去了。單程票價最高也不過7元,而且不會堵車,還有誰愿意花七八十塊錢去打車呢?”陳師傅說,的哥愛“跑長途”,因為路況暢通,還有賺頭,一個月下來能多賺千把元錢,隨著地鐵開通后這筆收入少了許多。
短途多了 地鐵口的接駁生意最近火了兩成
廈門地鐵1號線,將島內中山路商業街、蓮坂商業區、高崎機場等和島外的集美新城、園博苑、交通樞紐廈門北站串聯,時空距離進一步壓縮。地鐵鎮海路站一直是廈門老城區最活躍的經濟區域。
昨日下午,記者乘地鐵前往鎮海路站,一出站口就有三輛等待載客的出租車。彭師傅的車剛送完一名乘客到地鐵站,他告訴記者,“這段時間,雖然跑‘長途’的單少了,但整體營業額倒沒降多少。”彭師傅說,因為接“短途”的次數明顯多了,尤其在地鐵蓮坂站、湖濱東路站附近,載客次數比以前足足增加了兩成。
一開始也會擔心出租車的傳統經營模式會受到地鐵沖擊,但關鍵還是在于自我調整和主動破局。彭師傅說:“地鐵消化的大部分是長途客源,但解決地鐵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出租車還是有很大的優勢,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改變自己的行車路線。”
建議
做好個性服務就不怕沒客源
廈門市道路運輸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交通體系成型初期,需要主動磨合。從近期來看,地鐵開通確實對出租車有影響,但地鐵與出租車的客源不同,從長期來看,這種影響還是有限的。
這位負責人說,出租車更應該在個性服務上下功夫,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苦練內功就不怕沒客源。“地鐵和公交是固定的線路和站點,它只能做到點對點服務,而無法做到門對門服務,出租車的個性服務恰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因此,它的定位應該是作為城市公共運力的補充。”(文/廈門日報 記者 張彥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