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啟瑞教授在實驗室指導學生。(資料圖)
蔡啟瑞1913年生,廈門翔安馬巷人。著名物理化學家、中科院資深院士、廈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中國催化科學研究與配位催化理論概念開拓者。1950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回到母校廈大任教;1958年秋,在廈大組建中國高校首個催化教研室,開創(chuàng)中國催化科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基地;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記者俞嵐袁曉敏
廈大最老院士蔡啟瑞昨日7時26分辭世,享年104歲。
走過一個多世紀,蔡啟瑞一生獻給了熱愛的化學事業(yè)。病床上的最后幾年,蔡老腦子依然活躍著,常常說出別人不懂的“密碼”。
他曾說:“其實,我這一生最愛的只是一間實驗室。”甚至在他昏迷前,仍喊著“催化劑”。
但是,面對時間這個永恒的強大對手,蔡老還是輸了。他電腦里那些“達·芬奇密碼”般復雜的模型圖,或將成為未解的“蔡老猜想”。
我們試圖從蔡老的家人以及科學界后輩們的口中來了解這位老人,希望這位“世紀院士”的科學成就和崇高的品格能為大眾所知。
用美軍戰(zhàn)俘換回的科學巨匠
在馬巷鎮(zhèn)的一個小巷里,幼年的蔡啟瑞在這里成長。童年的求學生涯,蔡啟瑞幾乎都是依靠獎學金度過。
1947年,因成績突出,廈大選派蔡啟瑞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留學。3年后,蔡啟瑞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他婉拒北京、上海知名高校邀請,準備回母校廈大,將自己所學報效國家。
不料,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中美對峙,在美的中國專家學者,一概被滯留。這批人中,包括蔡啟瑞。
彼時的蔡啟瑞心急如焚,年年遞交回國申請,收到的都是拒令。1950年,廈門大學29周年校慶,有家不能回的蔡啟瑞在越洋電報中寫道:“祖國大地皆春,我懷念您啊,祖國!”
直到1955年8月1日,中美兩國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中國方面以釋放11名美國飛行員戰(zhàn)俘為條件,要求美國取消扣留中國留學生法令。在中國政府的交涉下,美國移民局最終不得不同意提前放行,蔡啟瑞是這11名留學生之一。
1956年3月,剛剛獲準回國,蔡啟瑞便匆匆訂好船票,一邊進行業(yè)務移交,一邊日夜打點行裝,最重要的是科研資料整理,而他的薪水、汽車、保險金都不要了。
朋友勸他等一等,他卻回答:“我一天也不能再等了!”
80多歲自學電腦做復雜模型
著名科學家、中科院原院長盧嘉錫曾用“探賾索隱老而彌篤,立志創(chuàng)新志且益堅”來概括蔡啟瑞的求學科研路;理論學家唐敖慶院士稱贊他“學如行云流水,德比松勁柏青”;業(yè)內人士尊稱他為“蔡先”。
廈大校方曾說,蔡啟瑞的科研之路由三大塊組成:配位絡合催化理論、固氮成氨和碳一化學。他曾獲三次國家自然科學獎,這是國家含金量最高的獎項,一般來說,獲得一次已經很了不起了。
1990年,蔡啟瑞78歲時,主動提出“退休”降薪,成為“院士退休”第一人。然而“退休”后的他仍是天天一大早就來到實驗室, 80多歲了還自學電腦,做復雜的模型結構圖。他在鉆研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的課題———化學模擬生物固氮,這個題目的難度堪比“哥德巴赫猜想”,直到他的健康情況無法再令他支持下去。97歲那年,蔡老摔倒了,之后就很少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
蔡啟瑞的長子蔡俊修說:“剛進醫(yī)院的前兩年,他還在構思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的模型,長年累月地想,連說的夢話都是些極少有人能懂的‘密碼’。”
在他還能說話時,他的學生去醫(yī)院看他,他傷感地告訴他們:“我的手不靈了,今后不能打電腦了,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可是,現(xiàn)在身體不允許了。”
這是一條孤寂的路,蔡老的科研之路僅僅是輸給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