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
第14題:“因為披著蓑衣,所以他走過的時候,掀起了一陣麥草的清香。”聯系上下文,談談“麥草的清香”有哪兩方面的含義?
第16題:“后來,我們換了個‘稱職’的語文老師”,這是否意味著文中的語文老師是不稱職的?請結合你的閱讀體驗和學習生活說說看法。(提示:課文《王幾何》《我的老師》《再塑生命的人》)
■王璐琪微博截圖。
最近兩天,“麥草的清香”一詞在廈門初三學生中廣為流傳。這個“新鮮事物”出自90后作家王璐琪的作品《那時候有多美》。這篇文章被選作我市今年初三年段市質檢考試語文閱讀理解題。周一考試結束后,大批學生涌向王璐琪的微博“求正解”。
“麥草的清香到底有哪兩層含義?”“你寫文章的時候是怎么想的?”學生輪番追問,“逼”得王璐琪大呼:“不知道,求放過。”王璐琪的答案讓一些學生“暗爽”:果然是出題老師比作者更了解她自己。不過,也有老師說,學生以“原作者也得不了滿分”來質疑出題者,其實不夠專業。
【作者回應】
我是詞窮了,才憋出這么一個詞來的
“璐琪姐姐,答案到底是什么啊?”“請問你寫作時有考慮‘麥草的清香’的兩層含義嗎?有想過為什么結尾那樣寫嗎?有想過老師稱不稱職嗎?”周一晚上,網友不斷地在王璐琪的微博上留言。
看到學生拍下的考題,剛開始王璐琪還一一回復。到后來,留言和私信實在太多了,她只好在微博上“坦白”:“我是詞窮了,又不能逮著草香一直寫,所以憋出來一個麥香(注:即文中的“麥草的清香”)。最后一句是我對年少時光的回憶,離開校園方知校園的美好。我確實有這么一個老師,盡管他被開除了,但沒錯,他是個稱職的老師。”
王璐琪的答案顯然跟試卷的參考答案不一樣。她在與學生的互動中說:“我自己能得一半分就不錯了。”
【學生調侃】
出題老師的心思別猜,他比作者更了解作者
有學生吐槽:“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標準答案就像是在學生的思維空間里加上了條條框框。出題老師的心思你別猜。”也有學生調侃王璐琪:“出題老師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當然,也有學生抱著看熱鬧的心情來“圍觀”。
雙十中學語文老師李爽說,第14道題其實不難,但凡經過一定考試訓練的,聯系上下文答起來都不會存在太大的偏差。倒是開放題,對學生有一定的考驗。開放題沒有標準的答案,能夠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要想答好題還是要有基本的思路。這樣不僅考驗學生的審題能力,而且也考驗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這樣的題型比較活,能夠讓學生盡量表述自己的觀點,有話可說,不至于因為看不懂連半分都拿不到。
李爽認為,學生在微博上問王璐琪,有求知、好奇的心理,但也有人是跟風玩一玩。王璐琪跟大批學生互動,用的是流行的網絡語言,讓學生覺得“萌萌噠”,沒有什么距離感,一定程度上也點燃了更多學生追問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