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企業4699家、出臺74個創新制度和政策舉措、引進14架融資租賃飛機……昨日,記者從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管委會獲悉,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掛牌半年多以來,緊緊圍繞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示范區的目標,在體制機制創新、企業集聚發展、對臺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較好實效,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據悉,4月21日掛牌至10月31日,新增企業4699家、注冊資本76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06倍、3.21倍,居全省三個片區之首。累計實有企業14144家,注冊資本1942億元,分別比增58.99%、71.22%。
目前,廈門片區已經出臺了74個創新制度和政策舉措,今年45項重點試驗任務已實施31項,17項市自主創新項目已實施12項。福建省通報的五批次109項創新舉措中,廈門片區有52項,其中18項屬全國首創。
據介紹,廈門片區率先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一個平臺,一個窗口,一次提交,一次辦結”。在廈門片區內,數據申報簡化率達32.7%,申報效率提升50%以上,船舶進出口岸申報由1.5天縮短為2.5小時。平臺直接服務3700多家企業,間接服務15000多家企業,日單證處理量破3萬票。
同時,廈門片區率先推進關檢“一站式”查驗,共同使用查驗場地,實行“一次錄入,分別申報;一次開箱,依法查驗;關檢聯網,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縮短40%的通關時間,節省50%的人力成本,每個集裝箱節約成本600元。關檢還雙方開展查驗結果和數據互認,構建高效便捷的通關環境。受益于貿易監管制度的創新,廈門口岸臺灣水果、啤酒、紅酒進口量不斷攀升,分別占全國的7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