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的寒氣越來越重,空氣也愈發(fā)干燥。今年廈門的秋天來得比往年早,大家的日常飲食也發(fā)生了變化。昨日一早,家住思明東路的卓阿姨到菜市場挑了只菜鴨母,準備給一家人滋補——廈門人的“秋補”期到了。卓阿姨說,“這么多年了,一家人都習慣吃菜鴨母‘秋補’,這是老廈門的最愛啊。”
黃女士為家人燉的鴨湯。
俗話說“秋天進補,春天打虎”。不過,這秋補可有講究,“立秋之后,立冬之前,只能小補,立冬后才能大補。”卓阿姨告訴記者,她的秋補原則是防燥滋陰潤肺,菜鴨母、燕窩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本周六就是霜降了,根據節(jié)氣來補,更是廈門人的傳統。“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這個節(jié)氣廈門人都喜歡買菜鴨母來滋補。卓阿姨說,菜鴨母燉紅菇,滋陰補血,一家人都喜歡,湯頭清甜。紅菇也可以用枸杞、黨參等來替代。不過,最好不要用四物、洋參來燉。“現在的氣候令人口干舌燥,應講究溫和‘秋補’,燉湯的藥材不能太上火,這就是小補的原則。”
家住前埔南社區(qū)的黃女士沒有選擇藥材,嘗試將菜鴨母和牛筋一起燉,“牛筋補肝強筋,不過這兩種味道搭配起來,還真沒有搭藥材來得好喝。”
聽過“霜降吃紅柿,好面色”嗎?卓阿姨笑著介紹說,廈門人在霜降還要吃柿子。霜降過后就是立冬節(jié)氣了。立冬節(jié)氣則吃正番鴨,這時,燉的食材就可以選擇四物、八珍等,也可以吃鹿茸等,大補的時機也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