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士齊聚一園,共話家國憂思。1914年7月,菽莊吟社結社,這座園子便成了林爾嘉和詩友們吟詩聊發慷與慨的地方,來自各地的文人詩友齊聚菽莊花園,串起了閩臺兩岸詩學的聯系,也成為兩岸同胞思想文化交流的紐帶。隨后三十多年間,湘、蘇、浙、京、粵等地文人墨客聞名而至,更有日本、新加坡、印尼華僑躬逢其盛,鼎盛期參與人數達到1978人,這也讓菽莊花園成了有名的“詩人園”。“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詩酒人生中,林爾嘉和當時的文人雅士在這座園子中,思考家國命運,共計東山再起,盼望著驅盡外敵以及臺灣的回歸。這一盼直至他70歲那年如愿,所幸有這個園子陪伴了他三十幾年。
菽莊之德
實業救國
彰園主兼濟天下之懷
1874年出生的林爾嘉,字叔臧,“菽莊”即取其諧音,原是廈門抗英名將陳圣元的嫡孫,孩童時以內侄過繼給臺灣首富林維源為子。由此看來,哪怕不過繼林維源,林爾嘉也是名門之后,亦可享傳家之爵祿。用現代的說法,林爾嘉自生下來便是官三代,富二代。也許,換作另一人落此福境,很大可能會重演紈绔子弟荒唐的一生,偏偏林爾嘉卻不會。在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看來,林爾嘉雖貴為“公子”,卻與同時代的官家、富家子弟不同,“不染于少年紈绔之習”,也不熱衷科舉仕途,卻好論人才盛衰,時政得失。正是這樣的秉性,讓林爾嘉以難能可貴的行動,來實踐自我愛國、救國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