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2016鳳凰·鼓浪嶼詩歌節落下帷幕。作為中國現有規模較大的詩歌節,自21日起,百名中外詩人在鼓浪嶼這一充滿文藝氣質的小島上,飲酒吟詩,暢談中西詩歌交流,仿若找到“棲居的家園”。
這是詩歌的“盛宴”。而留給詩歌這一文學藝術的,亦有許多“迷思”。
久未露面的北島來了,他是“朦朧詩派”的開創者和代表者。“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詩句,至今聽起來依然振聾發聵,令人熱血沸騰。同為“朦朧詩派”代表人物的舒婷來了,她的一首《致橡樹》,不知叩響了多少年輕男女的心房,“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據了解,本次詩歌節脫胎于已經舉辦了六屆的“鼓浪嶼詩歌節”,在國際性和專業性方面全面升級。廈門市文聯黨組書記林起說:“在社會的轉型期,詩歌的生命力更加豐富。這種悠久長青、溫柔剛毅的藝術形式,在撫慰心靈,彌補精神斷層方面將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鼓浪嶼為詩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載體。南方的秋天依然風和日麗,具有“海上花園”美譽的鼓浪嶼景色十分迷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契合了詩歌的藝術形式。鼓浪嶼還與許多著名詩人有不解之緣。舒婷正是在鼓浪嶼成長,并在這里寫下了詩歌名篇《致橡樹》;蔡其矯多次夜游鼓浪嶼,寫下膾炙人口的《鼓浪嶼》……
詩人顏非說,美麗的鼓浪嶼是詩歌的最好意象,給予詩歌靈感,同時它為東西方的詩人提供了一個絕好的交流平臺,讓現代詩歌得到更好宣揚,成為人們心靈的寄托與抒發。
“相信鼓浪嶼一定會讓詩人們碰撞出精神火花,在詩性的想象中共享溫暖和力量。”廈門鼓浪嶼管委會主任鄭一琳表示,本次詩歌節不僅是廈門的一大盛事,也將有利于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讓中國詩歌走向世界視野。
主題為“個人化寫作與外來文化影響”的詩歌國際論壇是本次詩歌節的重頭戲。在論壇上,中外詩人展開充分的交流。英國詩人李道認為:“所有人都是本土又是域外的。每一種文化至少潛在的都有它的離散,每一種語言都是國際性。詩歌也是如此。”
“近百年來的新詩演變,一直存在著兩個焦慮:一個是古今之爭,另一個是中外之爭。”詩人、翻譯家樹才認為,事實上,古詩仍然活在現代詩人身上,因為傳統本身是血液和氣脈。中外之爭體現在比如“寫作原創和翻譯影響”這樣的人為對立上。其實,文化本身就已包含“古今中外”的內容,從來沒有單線直傳的所謂文化。
在詩歌節期間,詩歌的命運也引發熱烈探討。毋庸諱言,詩歌曾經被視為大眾的精神食糧,許多詩歌被廣泛傳頌,耳熟能詳,一些詩人更是成為大眾偶像。但在當下,詩歌文學在生活中已逐漸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