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成泉州移民鄉情的紐帶
印尼群島各種華人民間信仰的廟宇,大都仍采用泉州廟宇的傳統建筑規制和形式,有的還從泉州請來工匠、運來材料建筑而成。譬如蘇門答臘島巴東市西興宮,在1873年重建時,就從國內請去工匠十余人,購置大批建筑材料,極具閩南寺廟建筑風格。日惹的鎮南宮亦是如此。
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社會中,供奉家鄉鄉土神祇的宮廟甚多。在菲律賓,曾建有晉江石鼓廟分靈順正廟,清代建有泉州分靈的通淮廟,現在一些道教組織的負責人大多都是泉籍華人。在新加坡,清朝道光年間,泉州人在當地建立“天公壇”、天福宮、通淮廟,多位泉州道士以及他們的子孫在當地建立道壇。
這些廟宇,都是泉州道教信仰和習俗隨著泉州先民移民至此的表現。泉州道教的外傳,是從民間開始的。古代因海上交通工具簡陋,泉州移民漂洋過海謀生時,為祈求旅途平安,到各自崇信的廟宇祈禱、許愿,并取香火隨身攜帶到異國他鄉。隨著他們在客居地的繁衍生息,而逐步建起各種廟宇,供奉家鄉帶去的神祇,這種傳統信仰深深扎根在各地華人社會中,并形成一種凝聚力。這種“神緣”關系也是他們同故鄉聯系的重要紐帶。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先民移民海外后,還保留了許多道教的活動。閩南村落歷來有以寺廟為中心演出戲劇的傳統,華人華僑社區也常以閩南地方神廟為中心演出中國傳統戲劇。譬如,泉州木偶劇種布袋戲亦隨著泉州華僑移民傳入印尼群島,17世紀時布袋戲已經在爪哇地區流行。主祀廣澤尊王的中爪哇勿里達保安宮就一直延續以布袋戲演出酬神的傳統。